世界盃沒擼成的串,都給了《人生一串》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夜幕降臨,叫上幾位好友,來到路邊攤,點上毛豆、黃瓜、花生米,擼著串兒嘮著嗑,拎瓶啤酒對嘴喝,是不少人見識過也經歷過的生活場景。最近,就有一部名為《人生一串》的六集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天南地北的街頭燒烤。目前只播了四集,網上已是好評如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

世界盃沒擼成的串,都給了《人生一串》

四川西昌的帶皮烤涼山小豬肉,遼寧錦州的幹豆腐卷,山東煙臺的烤海腸,湖南益陽的烤牛油……從西南小鎮到東北縣城,從西北邊疆到東南沿海,紀錄片以充滿“油煙”的鏡頭,接地氣的幽默解說,十分生動地展現了深夜路邊的那份愜意、熱辣也平凡的市井人生。“沒想到世界盃期間忍住的啤酒和夜宵,竟敗給了一部紀錄片”“片如其名,讓人饞更讓人感動”……看看網友的留言,似乎隔著屏幕都能聞到光亮炭火上的香。

燒烤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食物,也是最具市井氣息的烹飪方式之一。在不少人印象中,街頭巷尾煙霧繚繞、聲音嘈雜的燒烤攤,有著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本地美食;在他們看來,也只有“幕天席地、通暢透氣,桌子雖小但人捱得更近,光線昏暗卻容易敞開心扉”的環境,才配得上“想吃出點兒境界的企圖”。美食家汪曾祺曾感嘆,“中國的許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經過一番講究之後,便成了人間至味”。美好滋味,自有體會,可以說,《人生一串》所聚焦的燒烤主題,十分精準地挑動了觀眾舌尖的味蕾、喚醒了他們胃的記憶。

紀錄片開頭有這樣一句話,“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對於一部走心的文化作品而言,內裡所含的“煙火氣”,絕不僅僅是食物,更多的還有藉由食物所串起的生活滋味。的確,深夜食堂不僅僅是果腹,更重要的是品嚐美食和交往。而燒烤,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與圍桌而坐吃大餐或許不太一樣,深夜街邊的小馬紮、昏暗的燈光、喧囂的城市,褪去“吃”本身所帶來的儀式感、去掉了包裹在食物上的“文化附件”、繁文縟節,燒烤讓人放鬆,製造出一種更私密、更親切,也更自然的情感氛圍。紀錄片中,無論是坦言“想家的時候,除了想我媽,就是想這塊肉”的小哥,抑或是和老妹兒打趣“為什麼這麼黑?因為不想白活一輩子”的軍哥,還是因為燒烤攤結緣的茄子妹夫婦,豐盈、紛繁的烤物背後,包含著一股美食和人情交織的獨特氣質。是不是很熟悉?對,這就是生活的本來質感,“苦辣酸甜,菸酒淚罵”,如烤爐上跳躍的火苗一般,有著“油滋滋的生命力”。

世界盃沒擼成的串,都給了《人生一串》

客觀地說,燒烤並不是健康食品,但攤上的七葷八素、串起的七情六慾,不僅關乎食物。由此再回看紀錄片的宣傳詞,所謂“敬我們七葷八素的口腹之慾”,其實並不是鼓勵大家都去吃燒烤,更深層的含義是在向我們平凡的生活致敬——這裡有“最長情的告白”,也有“最脫俗的情調”,更有“關於時間的味道”。而透過燒烤這個窗口,我們看到,中國人的美食體驗,很多時候並不是來自“權威”。街邊煙火繚繞的烤爐,形式多樣的各種烤物,幾個哥們圍坐矮凳的談笑風生,構成了我們有關美食、有關生活的喜怒哀樂。正如網友所說,“那些不加修飾的店面、杯盤狼藉的餐桌、不遠處的工地、隨處可見的小廣告,才是我們生活的真實樣貌”。這或許正是作品獲得眾多網友好評的秘訣所在,也是其能打動人心的地方:既有真誠的創作態度,亦不乏對真實的表現力、對生活的洞察力。

作為美食之國,中國人不僅喜歡吃,也懂得吃。所以要想拍一部讓人“心服口服”的美食紀錄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從這個角度看,《人生一串》帶給我們的思考,可以說是超越了美食本身。正如紀錄片導演所言,“我盡力把它做得有溫度,有趣味”。沒有拍不好的紀錄片,只有把不準觀眾文化需求脈搏的藝術創作者。帶著更多溫情和敬意深入實際,多關注現實社會,關注大眾生活,才有可能拍攝出深受觀眾歡迎,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優質文化作品。

這正是:最是人間煙火味,燒烤一串撫人心。祝各位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