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最近優酷熱播的《北京女子圖鑑》和劉若英的新電影《後來的我們》,都在講述關於北漂的故事。

北漂題材的內容也總是能引起大家關注,北漂的人在尋求認同感,沒有北漂的人又很好奇那些北漂的人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群人在北京打拼,經歷著艱辛和酸楚,為這座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最近的一支H5測試,重現了他們在大城市經歷的人生選擇,測試“大城市戰鬥指數”,在朋友圈引發了一波刷屏。

這是《北京女子圖鑑》與新世相聯合做的一次新媒體營銷;可以說,這個H5製作相當走心。

它採用了測試+遊戲互動的模式,根據測試者的選擇,最終為每個在異地打拼的人合成一個城市關鍵詞。

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通過真實的故事和真實的情感,設置社會議題,利用自媒體的洞察力和傳播力將劇集的主題呈現出來。

你會經歷租房、找工作、約會等現實生活的場景,然後去做真實又殘酷的人生選擇;比如:生活遭遇難題、同事關係的處理、愛情與事業的抉擇等等。

開發者分別設計了男、女故事線。女性故事線畫風清新,注重劇情和內心感受;男性故事線則像一款紅白機遊戲,有很強的操作感。

故事一開始,測試者要選擇自己打拼的城市,城市名都可以自己進行自定義。然後從選擇租哪種房間開始,進入這段城市之旅。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據開發團隊透露,前後一共為這個H5創作了近200個畫面。以往的測試類H5通常設置在10題以內,這次的題目和延伸劇情加在一起卻做了30多個;每一個都用了完全不同的邏輯、故事和畫風,總體工作量相當於以往的3倍。

設計是以新世相徵集到的近7000個城市真實故事為素材,從“來到大城市的第一天”開始,讓用戶浸入式體驗北漂生存狀態。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我們看到的分享海報中,沒有一個是一模一樣的。據說,測試結果海報有超過100萬種。結果會根據每個場景的不同選項,最終會導向10個戰鬥關鍵詞、5個關鍵指數、20種人物形象、22種海報配色方案,100多組文案… 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可以實現無窮無盡的結果。

如果你也看了《北京女子圖鑑》,就會發現,整個H5故事的串聯與這部電視劇希望去傳達的核心態度有著驚人的一致:自由意味著做自己的主人,最重要的選擇只能自己做,並要為後果負責到底。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每一個在大城市奮鬥的女孩,即便無法成為最初想象中的自己,卻在這個過程中,真正認識和了解了自己。

她買了房,而當初喜歡她的男生跟別人結婚了...

她為了喜歡的男生來北京,卻沒有跟他走到最後...

她拿當年計劃買房的40萬去讀書了,回來後房子漲到320萬...

——她們來北京,為了慾望付出代價,曾得到而不滿足。

今天我們來分享一個現實版“北京女子圖鑑”:一位北漂的女孩的故事~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初到北京

來北京唸書,父母沒有送,和同學坐一天一夜的慢車硬臥。

下車後上了金盃車。灰頭土臉被運到學校附近的旅館住下了。

去什剎海吃了來北京的第一頓飯:點了京醬肉絲,太甜太難吃了。

然後去買電話卡,第一次發現電話卡還要 50 塊錢來買號。

唯一的好感是北京的秋天真好看,衚衕裡很安靜——這讓我感到興奮,感覺成為劇作家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第 2 年:初心萌動」

大一暑假,我沒回家——來北京一年,已經感受到生存緊迫感。

參加一個職業發展工坊,在那裡認識了他:戴眼鏡,皮膚比我還白,一臉聰明樣。

兩星期後,有次去北大賣書。我和他們小組PK,結果我拖著兩個不幹活的公子哥大獲全勝。

他說:我就看到小籽,上去就一本,上去就一本,我就撤了。那還是我的地盤呢。

在這之後我們成了土豆粉好搭檔。簋街和知春路的土豆粉每一家我們都如數家珍。

有次吃著土豆粉,我和他說,我要在北京買房。他很吃驚,你想得這麼遠?

我點點頭,接著這個話題迅速被他岔過去了。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第 7 年:分手邊緣」

他 2012 年第一次回國是 2 月 13 日,那天閨蜜帶給我一盒費列羅,說是他去了趟她們單位,託她捎給我的。

第二天我和他去簋街金鼎軒吃飯,他一身西裝穿雙運動鞋,跟惡狼一樣把所有味道的腸粉點了個遍。

接著用半小時說了他對自己 3 年後的規劃。

接著他問我:

——你會願意去國外生活嗎?

——跟誰生活啊?跟你嗎?

——……

——沒想過,我快在北京買房了。

1 年之後他就結婚了。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第 12 年:羨慕又失落」

平安夜又是 1 點下班:回到家一不小心腳踹到凳子,很疼,對著凳子大罵了 5 分鐘,然後蹲地板上大哭。

半年來手上的項目很不順,上面對我有懷疑,12月我的團隊被集體解散,我完全被架空。

打開朋友圈,看到他在朋友圈曬娃,屋子裡有棵歪了的聖誕樹,照片看起來暖洋洋的。

羨慕又失落:奮鬥了半天,我不就是想要他這樣的生活嗎?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現在的我」

2016 年底我搬進了第二套房子,總價大概 500 萬。

但我到現在都沒有談過一場戀愛。

上學時想的都是拿到最高分;工作後就是沒日沒夜賺錢——我再也沒看過北京的秋天了。

去年下半年是我最黑暗的一段日子,但和身邊的同齡女朋友說起來,大家卻都說:沒什麼是不能失去的,熬一熬就出頭了。

我真覺得大家越來越冷血了。

我現在有些迷糊:要強這件事,到底界限在哪裡?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這樣的故事漸漸聽多了,你就會發現,北漂的故事都是相似的:

出發的動機:不安於已有的生活;

殘酷的當頭一棒:租房、搬家、艱難的找工作;

理想與現實的偏差:北漂與老家同學的對比;

生活水平引發的思想變化:拜金;

結局:定居、回家、依舊租房混在北京~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遇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當然還有兩種遺憾是北漂故事的標配:

戀人分手:當初愛的死去活來的兩個人,迫於現實無奈分手。多年後,偶爾見到彼此,即使一方已經有了很強的經濟基礎,對彼此還有眷戀,但也沒有了再在一起的可能,成為了永遠的遺憾。

父母的孤單:因為長年在異地,或許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但跟老家的父母聚少離多。不管孩子在外邊怎樣,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盼望著孩子多回家。日復一日,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一路跌跌撞撞之後,慢慢也就明白了:人生,就是怎麼選擇都可能會後悔;所以無需後悔。

特別想問問大家:你變成當初理想中的自己了嗎?如果還在打拼,你還記得自己當初來到這個城市的第一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