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加快「引進來」步伐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中關村園區成立30週年。歷經數十年發展與積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對外合作需求愈發迫切而強勁。

引進來”是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發展的落腳點

在“引進來”的過程中,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MIT—CHIEF)的戰略合作便是其中的一抹亮色。近日,2018麻省理工創新創業論壇中國行(北京站)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國際項目路演峰會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召開。

园区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加快“引进来”步伐

會上,王文禮與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聯席主席李成濤共同簽署了《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合作備忘錄》,與此同時,中關村波士頓創新中心、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的“生命園工作站”揭牌成立。

備忘錄的簽署和“生命園工作站”的揭牌,也標誌著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再添國際化高端元素,在“引進來”的過程中又向前跨出了一步。

“引進”是為了“提高”

中關村示範區一直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的試驗田,是我國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和自主創新的主陣地。今年5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到中關村進行調研走訪時強調,中關村應全面提升開放水平,瞄準國際前沿技術,加強國際創新要素聚集,探索引入國際專業團隊參與中關村園區建設管理。

為加快國際合作的步伐,作為中關村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專業化特色產業園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在去年便成立了對外合作的國際部,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引進來”和“走出去”。

园区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加快“引进来”步伐

“今年我們不遺餘力地‘走出去’,也要竭盡全力把我們需要的科學家、需要的科研項目‘引進來’,在生命園進行轉化。”王文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王文禮表示,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建立至今已有18年,從基礎研究到轉化、流通,最後到臨床,現有的產業已經在園區基本形成閉環。但是,在這條完整的產業鏈上的企業,科研技術水平卻並不是很高。

“我們前沿型、尖端型的科研不是很強,所以我們要不斷引進國外高端科研技術,在園區內進行落地轉化,再變為我們自己的生產力。”王文禮坦言,“引進這樣的項目和人才,正是為了提高我們國家生命科學、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產業領域的科研水平。”

“我們要清楚認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時更要策略性地引進先進的項目,如果我們不引進項目、不引進人才,3至5年就會落後。”王文禮說。

此次MIT-CHIEF帶來的15個創業項目,涵蓋工業AI、生物醫療、金融大數據、環境、人工智能等領域。這些優秀的創業團隊既有來自麻省理工、哈佛大學等頂尖學府的留學生,也有畢業於國內一流高校的學術精英,還有一些項目則直接由海外人士主導。

“以前‘引進來’很被動,現在是我們主動‘走出去’再‘引進來’,主動引進和對接這些項目,是我們工作方向。”王文禮說。

搭建共贏的平臺

在中關村發展集團的統籌領導下,生命科學園開始積極參與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中關村德國創新中心、中關村波士頓創新中心的建設,並在波士頓、硅谷建設了“國際創業孵化基地”,利用當地科研人才優勢,為生命園輸送優秀項目團隊,為園區企業在海外業務拓展提供指導和幫助。

據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劉暢介紹,園區目前擁有各類科研和產業服務平臺,包括產業研究平臺、創新創業平臺、金融服務平臺,立體多源的科研和產業服務體系,為園區的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園區已做好隨時承接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的準備,幫助科研人員實現其研發成果在園區內就地孵化和轉化。”

劉暢表示,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目前擁有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精準醫療與健康研究院等國家級研究中心,並作為園區原創性基礎研究機構。而為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園區還將設立生命科學計量標準創新支撐平臺、檢驗檢疫國檢試驗區,與中科院情報中心聯合成立生物醫藥科技信息交流中心。

劉暢表示,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還著重打造了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成並投入使用科技金融超市,設立園區產業發展基金,同時引領帶動社會資本以及金融機構。未來園區將為項目提供從天使、A輪融資到債權資等全生命週期的融資服務。

不僅如此,未來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還將做好生物醫療大健康產業鏈的兩極,即孵化器建設和臨床醫院資源的建設,作為產業促進工作的抓手,全力推動創新孵化和臨床應用資源的集聚。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和孵化器也將優先配置空間資源,建設綠色通道,保障入園項目享受園區各項優惠政策,並根據科學家和創業團隊需求提供定製化創業孵化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