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制做日游服务,bikego成了旅游界的“滴滴”

众包制做日游服务,bikego成了旅游界的“滴滴”

文丨不凡商业记者 魏昕悦

从2015年年中开始,蔓延至2016年,是旅游市场创业的资本寒冬,一家家旅游创业公司相继倒下。毕胜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局了国内日游服务领域,他创立了bikego(领趣旅行),通过“当地人”2-6人的小团/小车方式,向自由行但是不自驾的游客,提供当地玩乐向导服务。

自由行已经成为年轻人出行的主流方式。根据《2017全球自由行报告》,201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次已经达到50亿,同比增长接近13%,其中自由行人数占比97%。而在自由行人群中,自由行却不自驾的人数接近一半,毕胜想啃的就是这块蛋糕。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毕胜还是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恶象滋生的垂直领域。景点拉练、高额回扣、强制购物等恶性现象早已将国内日游服务的口碑摧残成渣,单要重塑口碑就困难重重。如此庞大的市场,难以找出一个口碑好的日游服务品牌,毕胜有点不服。“整个旅游行业的口碑非常的差,那在我看来品牌本身就有很大机会。”毕胜说。

机会是有的,只是路并不好走。

漫长的封闭试点

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2015年,毕胜开始关注旅游市场,一个人开始了旅游行业的调研。与传统的问卷模式不同,毕胜在云南住了几个月,民宿、酒店、青旅……接触了成百上千的客人,和他们面对面的交谈。“我发现国内目的地最缺有效率的玩法,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

毕胜看到了行业的痛点。旅游行业口碑整体走下坡路,景点拉练、高额回扣、强制购物、附加项目不断透支着消费者的信任。即使选择自由行到达目的地,也难免会被当地的日游服务机构涮一波。“被设计了,被忽悠了。”毕胜常听目的地的游客这样说。

众包制做日游服务,bikego成了旅游界的“滴滴”

bikego创始人毕胜

“旅游行业只有大公司,没有好品牌,我们还是有机会的。”2016年,bikego成立了。bikego采用“当地人”2-6人的小团/小车方式,向自由行但是不自驾的游客,提供当地玩乐向导服务,主要面向的用户群体是24-36岁的大城市的白领人群、中产阶级。

bikego从云南大理起步,从2016年年初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毕胜和他的团队扎根大理,花了5个季度在做一件事——供应链的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如何让合作模式的产品化、规范化。毕胜将这个阶段叫做“封闭型的试点”,最终他找到了“互联网众包模式”。

负责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当地导游,在bikego中称之为“G.O”(giving organizers)。G.O并非公司的正式员工,与公司属于合作制,类似于滴滴公司与司机之间的关系。“公司研发了一套‘人力资源筛选模型’来筛选G.O,包括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性格属性、心理属性4个维度,通过率在30%。”毕胜介绍,公司会对通过测试的G.O进行培训,并通过大数据为其设立个性标签。

G.O的标签将与用户需求数据产生化学反应,用以提升用户体验。毕胜举例,夫妻用户一定不能匹配单身G.O,两者没有共同语言。距离、年龄、星座、性格等都是G.O与用户匹配的考虑因素。

众包制做日游服务,bikego成了旅游界的“滴滴”

不直接管理G.O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呢?在封闭测试中,毕胜也找到了解决办法。在G.O和用户之间,bikego设立了一个产品层。“这个项目怎么玩,怎么带,去哪些体验,是我们在产品层已经定义好的。”毕胜表示,公司会培训这些G.O如何带线,并不是完全打自由拳;在G.O收入上,公司也做出最大让步,严格禁止G.O从用户那里收取额外回扣,一旦发现将不会再合作。bikego目前一共有五六百位G.O,“他们的月收入很高,在三四线的小城市,收入几乎赶上正式工作了。”毕胜说。

近500天的时间,bikego只做了大理一个目的地,完全没有进行其他的目的地复制,这对一个互联网公司而言,模式推广过于缓慢。毕胜在这方面不骄不躁:“有时候不能盲目的快,一个区域市场的完整闭环测试是十分必要的事情。”毕胜在大理解决了商业模式的底层问题:产品线如何开发,怎么管理G.O,不靠补贴如何留住G.O等。

到2016年的时候,bikego大理的产品在携程、马蜂窝目的地产品TOP10中已经占到了一半的席位。到此时毕胜才认定,商业模式可以复制了。“这些环节如果走不通,一味仓促复制,只会输的一塌糊涂。”毕胜说,今年年底,bikego就可以覆盖16个以上的国内目的地,预计明年覆盖30个,届时,国内主流目的地基本实现全覆盖。

本地和尚好念经

启动模式复制时,毕胜和团队成员选择了几个典型的旅游城市:小资二线旅游城市厦门,大旅游城市成都,半年型目的地青海湖以及多民族聚居区泸沽湖等。大理模式外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毕胜坦言其中有不少“坑”。

2017年,在泸沽湖推广日游产品时,毕胜团队遇到了第一个“坑”。泸沽湖当地的日游服务都被附近村落垄断,外地的G.O带队时,经常遭到围堵,寸步难行。以往,泸沽湖主流的线路是70块钱4小时的环湖游,当地向导推出低价环湖游,目的是为了销售周边产品,例如篝火晚会、石锅鱼等。周边的村落已经形成了保护壁垒,“外派根本不行,他们有一个沟通群,可以邀约给外地领队的车设障。”

众包制做日游服务,bikego成了旅游界的“滴滴”

毕胜走遍了泸沽湖周边的所有村落,与村长逐一交谈,说服当地日游服务商加入bikego(领趣旅行)的G.O(giving organizers)计划,毕胜给村长们作出了一个承诺:在泸沽湖的日游市场,不招一个泸沽湖以外的人当G.O,只用当地人。

事后,bikego只在泸沽湖留下了带训师(负责培训G.O),在各个村寻找学历较高,有相对文化积淀的当地人成为G.O。“他们能看出差距,带我们的线路不仅有荣誉感,赚的钱还比以前多。bikego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泸沽湖的日游服务品质,也激发了当地G.O的地域荣誉感,慢慢的毕胜不再为G.O资源操心。“他们会把符合公司文化的人给带到这个圈子里。”

在泸沽湖,毕胜得出的经验就是本地和尚好念经。“不要试图站在当地的对立面去指责业态,去抢利益。”毕胜说,不抢利益是bikego能在泸沽湖落地的重要原因。“bikego的优势在于产品的打造能力,用自己独立的模式引导当地一起赚有价值的钱。”

众包制做日游服务,bikego成了旅游界的“滴滴”

但是大理模式的复制之路,也并非百发百中,三亚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国内海岛确实没有可做的空间。”毕胜介绍,一般用户来到海岛,一定会玩海上项目,但可开放的海上项目资源基本被传统旅行社等垄断了;另外在产品方面,也没有找到好的形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海岛方面没有破局,并不影响整体的推进,毕竟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海资源并不是优势。”

毕胜说,把能高速扩张的产品方案经营好就够了。未来两年将以产品为核心,打造品牌优势。“前两年,bikego主要通过马蜂窝、天猫等OTA平台获客,今年将发生战略变化,能够通过品牌去获得更多客户,做自己的流量和用户运营。”毕胜计划,到明年自有流量获客能够超过40%,甚至50%,国内目的地铺线完成后,明年bikego将同时进军海外市场,春节后率先在泰国、日本试点。

另外,笔者了解到,虽然bikego处于盈利状态,但今年依旧启动了A轮融资,预计三个月内完成。毕胜透露,A轮大概在千万级别,将主要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和产品研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