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黄陵:“夫妻馍”走出致富路

每天早上五点,家住在桥山街道办刘家川村的李长生和妻子就开始忙碌了,和面、发酵、加工,把揉好的馒头放进蒸锅,在腾腾热气中,几百个白胖胖的馒头便陆陆续续的出锅了。

次日六点,李长生把头一天蒸好的馒头拉到县城体育场去卖,因为两口子为人诚恳,做事认真,馒头个头大、卖相好、纯手工、无添加,所以一直供不应求,李长生刚到体育场,呼啦啦就围满了一圈人,“给我拿五个,我家人都爱吃你的馒头”,“昨天来晚了,没买到,这不,今天我特意提早了十分钟过来”。

“生意还可以,四百多个馍半小时就能卖完,不够卖”,李长生数着钞票,憨厚地笑着说。

延安黄陵:“夫妻馍”走出致富路

今年61岁的李长生是桥山街道办刘家川村人,家中3口人,曾因家中耕地较少,产业单一,导致家庭收入较低,生活困难。在2014年被评定为贫困户。近年来,李长生在各级政府、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依托各项扶贫政策,在自家建起馒头加工作坊,人均纯收入达到13624元,成了十里八乡群众学习的楷模。

创业初期举步维艰 四处学技行路难

李长生是一个拿定主意,说干就干的人,自从被评定为贫困户后,“怎么过好家里光景?”成了他和老伴反复琢磨和思量的问题。

在一次从城里回来后,两口子想到了“金点子”——“城里人不都爱吃健康食品吗,要不咱们就卖手工馍”,馒头加工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有发展潜力,就这样,李长生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他先用自家蒸馒头的蒸锅和笼屉,发展小规模的馒头加工产业,再将做好的馒头拉到县城进行销售。由于馒头加工产业处于刚起步阶段,他的馒头在市面并不是很受欢迎,销售滞后。

延安黄陵:“夫妻馍”走出致富路

面对销售不畅的现状,李长生这个一心想过上好日子的汉子并没有选择退缩,为了做好大家认可的馒头,他和妻子积极向周围其加工作坊有经验的人士请教馒头加工的“秘诀”,从和面、发酵、加工,每一个环节他们反复尝试,力求让自己的馒头加工技术更上一层楼。

扶贫助力帮脱贫 自力更生结硕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长生和妻子找到了馒头加工的“秘诀”,这些加工经验的积累,进一步拓宽了他的销售面,他家的馒头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延安黄陵:“夫妻馍”走出致富路

馒头越做越好,消费者越来越认可,李长生家的馒头加工灶房等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加工的需求。了解到他家产业发展的“瓶颈”后,干部积极动员帮他进行厨房改建,2018年李长生家新建卫生灶房一间,并对院落进行硬化处理,整体环境得到明显的提升,包村单位外事办为其购买风扇、鼓风机等设备。李长生两口子的干劲更足了。

如今,李长生采取传统发酵手工加工技术,每天消耗两袋面粉,制作手工馍460个,一个0.7元,实现了稳步脱贫致富。2018年7月,李长生被桥山街道办事处评为“脱贫之星”,他依靠自身能力稳定脱贫的事迹,得到了桥山街道办事处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延安黄陵:“夫妻馍”走出致富路

在采访过程中,李长生说出了一段很平实而鼓舞人心的话:“我书读得少,但是我知道脱贫不能等靠要,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这就是对一个普通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好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