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好聲音」貴州日報:石阡「領頭羊」幹勁足 「火車頭」動力強

「铜仁好声音」贵州日报:石阡“领头羊”干劲足 “火车头”动力强

原文刊載於:《貴州日報》2018年7月14日 04版

“領頭羊”幹勁足 “火車頭”動力強

鄉村要振興,根本在產業;產業發展快,要靠支部帶。


今年以來,石阡縣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要求,積極推行“五步工作法”,不斷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和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提升基層堡壘戰鬥力,深化基層黨員幹部帶頭作用,加強作風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


創新引領模式

“火車頭”動力強


近日,石阡縣坪地場鄉毛家營村黃花菜進入成熟採摘期,淡黃色的黃花菜給夏日裡的鄉村增添了一抹清新,也給村民帶來豐收的喜悅。


“每天能夠收生黃花1500斤,預計今年能收生黃花菜5萬斤,加工幹黃花5000斤,收入達到30萬元。”毛家營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石剛說。去年,該村成立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把美麗的黃花做成了致富的產業。


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由村支“兩委”領辦,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依靠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帶動,該村先後發展500畝黃花菜,目前已有300畝投產。


基礎黨建是推動農村發展的“火車頭”,該縣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按照“一村一社,村社合一”的農村綜合改革發展思路,積極推行“村支‘兩委’+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發展模式,實現100%的村組建集體經濟合作組織、100%的貧困戶鏈接集體經濟合作組織、100%的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100%的貧困戶有穩定增收門路的“四個100%”目標。


通過建立利益聯接機制、資源共享機制、村社合作機制等平臺載體,加強基層組織對村級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和引導,構建和諧的新型村企、村社關係,推進村社融合、村社合一。


據介紹,目前石阡全縣302個村推行村級黨組織與村集體專業合作社“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管理模式,規範成立了302個村級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成為產業發展中的新“引擎”,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基礎組織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選優配強“領頭羊”

築牢戰鬥堡壘


“養蜂的門道多得很,得隨時關注他們的動態,發現生病要及時用藥,用哪樣藥,用好多,這些都有講究……”說起養蜂,石阡縣甘溪鄉鋪溪村的趙繼軍侃侃而談。


趙繼軍是村裡的養蜂能手,多年來積累很多經驗,有很多“土辦法”。2012年,他開始養殖30箱蜜蜂,當年收入16000元。趙繼軍毫無保留地傳授養蜂經驗,讓十多戶群眾通過養蜂致富。


“這樣有闖勁又樂於助人的能人,就是我們應該重點培養的對象。”鋪溪村“第一書記”景波說,我們把致富帶頭人發展成為黨員,同時也將黨員發展成為致富帶頭人。


去年王禮政當選該村村委會副主任後,便被村支“兩委”派往廣東、銅仁等地進行食用菌種植培訓,現在是村裡食用菌專班的負責人。王禮政帶領的食用菌專班一年能收入五六十萬元。


今年以來,該縣以黨建引領人才培養,在致富帶頭人、返鄉發展的能人中發展黨員,加強對脫貧攻堅一線幹部的培訓力度,以服務鄉村振興為導向,著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著力提升支部服務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石阡在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伊始,從縣鄉機關中選派近2000名幹部到300多個村、2468個村民組全脫產駐村包組,與貧困戶同吃同住,蹲點開展幫扶工作,進一步築牢基礎黨建戰鬥堡壘。


轉觀念改作風

幹群合力攻堅


今年,石阡縣湯山街道北塔村李子大豐收。龍井組村民羅洪蓮家種有兩畝李子,但相繼半個月才賣出1000多斤,樹上仍有很多待售。


北塔村還有很多像羅洪蓮家這樣的情況。幫扶幹部主動與村支“兩委”一起幫群眾想辦法,用微信朋友圈等形式發起愛心銷售活動。


得知這一消息,幫扶單位石阡縣文聯也迅速組織幹部進村幫助村民對接銷售渠道,並幫忙採摘、包裝和發貨。短短4天就銷售4000多斤,果農終於鬆了口氣,口中不斷稱讚這一群“賣李幹部”。


夯實基層黨建,黨員幹部必須要轉變觀念和作風。石阡不斷探索創新基層黨建發展新模式,引導基層黨組織從鄉村“管理者”變為鄉村“經營者”,讓黨員幹部從“指揮官”變為“衝鋒隊”。


“現在黨支部就是產業發展中的‘指揮部’,黨員幹部就是抓產業的‘先鋒隊’,一心一意圍繞發展奮鬥。”石阡縣本莊鎮涼山村支書李文安說。


這幾年,涼山村在李文安的帶領下,積極轉變發展觀念,幹部群眾齊心協力發展產業,突破重重困境,集體經濟越做越大,目前集體資產超過1500萬元,順利退出貧困村行列。


在石阡,龍塘鎮大屯村、本莊鎮巖門村、龍井鄉貓寨村等,都紛紛在強有力的支部引領下,通過推行村社合一、村企合作等形式,讓村集體與產業、貧困戶和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越來越多的群眾從中獲利增收。


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通過把基層黨支部建在扶貧產業鏈上,既夯實了基層組織建設,又帶動了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