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能源改革發展主力軍|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導

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作為我國的能源支柱產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煤炭年產量由3432萬噸增加到現在的近40億噸,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中做出巨大貢獻。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累計生產煤炭約740億噸,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70%以上的一次能源,支撐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79億元到2017的82.7萬億元的快速增長。同時,煤炭工業自身生產力水平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和大幅提升,奠定了煤炭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煤炭市場化歷程

1978年前:煤炭生產銷售由國家統一調配,煤炭價格未涉及煤炭資源價值補償;

1978—1992年:煤炭價格基本由政府決定,主要由原煤炭工業部和國家物價局定價;

1992年:在徐州和棗莊兩個礦務局進行放開煤炭價格試點,煤炭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就此拉開序幕;

1994年:國家宣佈取消全國統一的煤炭計劃價格,明確電煤仍執行指導價格;

2002年1月1日:取消電煤政府指導價,實行市場定價;

2004年:建立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形成電煤價格“雙軌制”;

2005年:將由政府主導的年度煤炭訂貨制度,改為政府指導煤炭產運需銜接;

2009年後:著力促進電煤合同價格向市場價格迴歸;

2012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取消重點電煤合同,實現電煤價格並軌;

2013年:煉焦煤、動力煤期貨成功上市,逐步建立產運需各方共同參與的全國煤炭交易會制度;

2017年:煤炭工業協會推動建立煤炭中長期合同與“基礎價+浮動價”定價制度。

從傳統行業到現代行業

保障能力提高6.43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完成了三次全國性大規模的煤田預測和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國煤炭的資源家底。根據全國煤炭資源潛力評價結果,截至2009年底,全國2000米以淺煤炭資源總量為5.9萬億噸,其中探獲煤炭資源儲量2.02萬億噸,預測資源量3.88萬億噸。

資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的同時,煤炭供給保障能力也大幅度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建立起適應煤炭行業發展規律的政策環境和准入制度,煤炭採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不斷增加,支撐了煤炭生產能力和產量的快速增長。全國煤炭產量從1978年的6.18億噸增加到2013年的39.74億噸,年均增長5.5%。其中,1978年-1996年,年均增長4.6%;2001年-2013年,年均增長8.6%。2013年全國煤炭產量39.74億噸,是1978年的6.43倍。

從優劣並存到科學佈局

退出落後產能7.1億噸

煤炭工業通過持續不斷推進關井壓產、淘汰落後、整頓關閉和資源整合,加快安全高效礦井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全國煤礦數量逐漸由上世紀80年代的8萬多處減少到2005年的2.48萬處、2013年的1.25萬處。特別是2012年以來,行業著力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累計關閉退出煤礦6100多處,退出落後產能7.1億噸;全國煤礦數量降至7000處以內,全國平均單井規模由不足5萬噸/年提高到70萬噸/年以上;優質產能大幅提升,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1200多處,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75%以上。

企業兼併重組不斷推進升級,從2003年神華兼併內蒙古“西五局”到2017年神華與國電合併重組、中煤能源集團兼併重組國投新集、保利和中鐵等企業的煤礦板塊,不斷推動上下游產業整合發展;煤電一體化加快發展,煤礦投資建設或參股電廠規模超過全國煤電17%;煤炭由燃料向燃料與原料並重轉變,全國建成並投產煤制氣項目4項、煤制油項目5項、煤制烯烴項目16項,年產能分別達到51.05萬噸、558萬噸和881萬噸;以煤為基礎,煤電、煤鋼、焦化、建材、儲運、金融等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產銷協同、新產業、新業態等創新發展模式不斷湧現。

從“傻大黑粗”到綠色安全

原煤入選率提高52.1%

40年來,全行業從充填開採、煤炭加工洗選、資源綜合利用起步,到礦區土地復墾利用、保水開採、節能減排,再到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礦區生態治理,不斷豐富和發展煤炭綠色發展內涵,走出了一條礦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發展路子。2017年,全國煤礦原煤入選能力27.5億噸,原煤入選率70.4%,比1979年提高52.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下降到目前的0.106,創歷史最好水平,這與煤礦安全生產領域進行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密不可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改革煤礦安全監察管理體制,組建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建立了全國統一、垂直管理的煤礦安全國家監察體系,構建了以《安全生產法》和《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為主體的煤礦安全法治體系,煤礦安全投入大幅增加,煤礦安全基礎工作不斷加強,安全生產責任制得到落實,煤礦安全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

煤炭:能源改革发展主力军|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技術裝備不斷升級

早在1978年前,煤炭行業就率先打破封閉式發展格局,開始引進國外先進的煤礦綜採設備。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創新支撐作用不斷增強,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技術快速發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燃煤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鍋爐和煤制油等現代煤化工技術示範工程取得成功,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開採與清潔高效集約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煤礦大功率裝備製造能力提高,高端煤礦綜採裝備國產化進程加快,綜採技術裝備開始向國外輸出;繼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等技術取得世界級成果後,煤制乙醇獲得成功,使我國大範圍推廣乙醇汽油成為可能;通過推動煤電、煤焦化等相關產業一體化發展,實現了產業鏈到價值鏈的融合。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煤炭工業實現了從單一的“引進來”到“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從國外企業到國內市場競爭發展到中國煤炭企業全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轉變,海外資源獲取、投資建設、產能合作不斷擴展。2003年我國煤炭出口達到9388萬噸,2009年首次成為煤炭淨進口國,此後進口規模不斷擴大,2013年進口量達到3.2億噸,佔世界貿易比重的22%左右。

新常態需新面貌

在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關口,煤炭行業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動煤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煤炭行業發展模式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實現煤炭由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發展。

首先,要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優化煤炭供給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安全智能高效的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加快減量置換、兼併重組,提升煤炭產品質量等途徑提升煤炭供給體系質量;通過構建促進煤炭產業發展的新機制,促進煤炭全產業鏈整體升級,促進煤炭企業管理升級,構建煤炭產銷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通過統籌資源稟賦、開發強度、市場區位、環境容量、輸送通道、去產能等因素,以及加快兼併重組和上下游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大基地、大集團建設。

其次,要開展重大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攻關。圍繞煤炭工業科技發展“十三五”指導意見提出的重點任務,以煤炭安全綠色智能化開採和清潔高效低碳集約化利用為主攻方向,優化行業創新基地和科研設施佈局,構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加快關鍵技術攻關,紮實推進示範工程建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煤炭生產向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開採方向發展。

再次,要不斷推進礦山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發展綠色開採技術與裝備,科學合理高效利用煤炭和與煤共伴生資源,推進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礦山發展新格局。

同時,要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全行業要加強與“一帶一路”倡議銜接,同沿線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對接,重點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煤炭資源、法律法規、煤炭產業政策、國際貿易政策和文化風俗研究;加強與世界採礦大會、國際能源署、世界煤炭協會等國際能源組織的對話與交流,構建煤炭國際貿易及技術信息交流平臺;探索與沿線國家企業、相關機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深化互信合作、促進互利共贏;推進海外併購,以煤炭產能合作為契機,帶動我國煤機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產品,推動煤炭國際合作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

另外,還要深入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並重轉變,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推進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建設。

展望未來,機遇與挑戰並存。煤炭行業還需全面提升科學化發展水平,打造中國煤炭工業升級版,繼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中國能源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