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演義中感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算不如天算

三國演義,鴻篇鉅製,完美的闡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算不如天算的亙古真理。我從魏蜀吳三國的角度試著分析一下。

從三國演義中感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算不如天算

首先談談蜀國,三國演義中講,水鏡先生有言:臥龍,鳳雛,只得其一,便可安天下;臥龍,鳳雛雖得民君卻不得其時。劉備武將有關羽,張飛和趙雲都是萬里挑一的虎將,早年轉戰各地卻連連不得勢力,後遇徐元直,才得戰勝曹操,可是人如其名,徐庶被騙許昌,臨走前向劉備“走馬薦諸葛”,並立誓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以安劉備之心。劉備用諸葛而復得荊州,收龐統後進軍西川,不想龐統為了爭頭功而出師未捷即死,諸葛入西川而功成,之後劉備得漢中,封五虎佔據荊州,益州,漢中之地。中原震動,曹操暗聯孫權,孫權得荊州殺關羽而結仇於劉備,爆發孫劉之戰,使得劉備在經歷荊州之敗後,益州漢中的最後勢力基本被殲滅,成為三國中最弱之國。諸葛亮以攻為守更是耗盡了益州最後的根基,從此一蹶不振。被魏國首先滅掉也是正常的。劉備得諸葛,可謂得人謀,得荊州益州漢中可謂得地利,,卻不懂的以待時變,得勢後的劉備盲目自大導致了蜀國建立的快也滅亡的快,可嘆。有人和,有地利,不懂天時啊。

從三國演義中感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算不如天算

再談吳國,吳國基礎歷經孫代三世經營根基較深,從孫堅,孫策到孫權江東都比較穩固,孫權手下虎將如雲,赤壁大勝有周瑜,復得荊州有呂蒙,夷陵大勝有陸遜,可是好的將才都是英雄氣短,孫權得荊州後又沒有好將才勁旅可入中原,有人和,有地利,縱觀三國中,吳國很少主動進攻蜀國或魏國,進攻荊州只為赤壁之恨,進攻合肥又不得其時而受挫。孫權基本上是個守國者,當然赤壁之戰敗曹操,夷陵之戰敗劉備,可都是防衛戰,進攻戰受挫於合肥。可嘆其也是空有志向不得成功。

從三國演義中感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算不如天算

三說魏國,曹操統一北方,赤壁兵號稱83萬,其實真正在隔江對戰的也不過二三十萬人,就小小的赤壁局部戰場也就幾萬人,其親兵都為北方人,水軍基本是荊州劉表舊部,荊州水師斷斷不是常年作戰的孫劉聯軍對手,其實孫劉聯軍在江夏和赤壁的聯合兵力也有數萬人,真實情況則是,曹軍能作戰的兵力和孫劉聯軍是大致相等的,因為曹操雖然兵多但也地廣,所轄四大州亦需要大量兵力防守,何況當時北方還有西涼馬騰韓遂馬超部軍,也是勁旅,豈能不留重兵守衛許昌。曹操一敗赤壁,二丟漢中,死後其子曹丕曾三次興兵伐吳都失敗,其死後曹睿無能,終被司馬懿專權,後其子司馬昭繼承父兄的權力,弒魏帝曹髦,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掌權期間派鄧艾滅蜀。後司馬炎改國晉國,吸取以前數次伐吳失敗的原因,聯合蜀地投降數萬兵在長江上游建造大型戰船,最後蜀兵走水路,出兩川峽口,沿江順流而下聯合北軍分數路大軍南下進攻直逼建業城下,滅了吳國。史稱三國歸於晉國。

從三國演義中感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算不如天算

誰能想到,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輸了,鬥了半天,三國不是被滅就是換了主人,可嘆晉國統一了天下。這真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歸根還是人算不如天算。時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