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榜样阳高

脱贫攻坚 榜样阳高

图为阳高县友宰镇易地搬迁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可全部完工月底可全部完工,,年底搬迁户可以入住新居。 本报记者 冯杰 摄

脱贫攻坚 榜样阳高

狮子屯乡东双寨村贫困户贾国华正在查看西葫芦的长势情况。本报记者 冯杰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这可谓是指出了脱贫攻坚的“七寸”所在。

实践证明,凡是紧抓这个“七寸”不放的地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底气就足、进度就快、效果就好,大同阳高县就是一个典型的受益者。

阳高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属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5年以来,该县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决胜脱贫摘帽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干部出力、工作得力、群众发力三方面入手,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工作蹄疾步稳——

作风建设:接地气,动真格,讲实效

“你在哪里?”“在村给发个位置共享。”“为啥不驻村,说明原因?”……

今年以来,通过电话联系、微信位置共享等方式,对干部驻村特别是夜间驻村进行随机定期不定期检查,在阳高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阳高县委书记冯晓雷说:“今年是我县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驻村工作看见的是驻不驻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心能不能沉下来的问题,是与群众感情联系深不深的问题,更是能不能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好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阳高县推行并不断完善了“五个三”和“入户工作法”工作机制。

“五个三”,即三个绝不允许、三个一律、三个三分之二、三责同抓和三个一批。

三个绝不允许:绝不允许扶贫领域发生腐败问题,绝不允许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绝不允许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出现干部退缩。

三个一律:没有经过扶贫一线历练的干部一律不纳入组织提拔范围,脱贫攻坚中没有干出实绩的一律不予提拔,驻村帮扶工作中只出工不出力、雨过地皮干的一律进行组织处理。

三个三分之二:各级各部门2/3以上人员,包括班子成员都要派驻覆盖到村,帮扶单位2/3以上的财力用于驻村帮扶,驻村帮扶人员2/3以上的时间精力都要放在常驻村真帮扶上。

三责同抓:落实驻村人员的直接责任,夯实派出单位“一把手”的主要责任,强化派驻乡镇的管理责任。

三个一批:在脱贫攻坚中表彰提拔一批经过历练、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巩固提升一批“好苗子”、好干部的能力水平,问责处理一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成效不实的干部。

“入户工作法”,就是全县所有帮扶力量全部常态化做到“七个入户”,即入户工作、入户帮扶、入户对接、入户落实、入户走访、入户宣讲、入户督查,确保打通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

实践已经证明,阳高县的这些规定不是挂在墙上让人看的。

今年以来,阳高县围绕“五个三”机制落实情况共开展督查176次,提醒谈话51人次,处理干部35人;共提拔使用34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同时从县直部门提拔9名干部到乡镇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占到同期调整干部的73%。

与此同时,该县各级干部已累计入户走访2.3万户次,发现具体问题2780多个,已解决2400多个。像友宰镇友宰村的贫困户田述生,手里1600多颗滞销的鹅蛋,经过该县科教局扶贫工作队的宣传和帮忙,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一下子就收入了6000多元……

当然,阳高县为贫困户解决的远不止这些问题。但是,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他们的深度思考与探索。

攻坚方式:敢探索,重创新,顾大局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稳定脱贫,是包括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像阳高县这样的国定贫困县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全县因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有8055户19937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人数的45.75%。

该县的脱贫产业以蔬菜、杏果、畜牧养殖和小杂粮为主,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3.35万亩,农业总产值达23.55亿元。其中,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11.33万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4.09万亩),总产量51.27万吨,总产值7.04亿元;谷子、高粱、豆类等小杂粮种植面积25.6万亩,产量达9600万斤;仁用杏面积11.3万亩,鲜食杏面积达5.8万亩,鲜食杏产量3200万斤,仁用杏产量963万斤,总产值达3亿元;全县畜牧业产值达11.37亿元。但是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制约,发展不稳、后劲不足,特别是该县在公共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物流成本较高、配套产业相对缺乏,现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短平快”的种养殖业存在面广点散等方面的短板,导致了蔬菜、杏果、畜牧养殖和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形不成拳头产品……

另一方面,全县因病、因残疾致贫的贫困户是9451户1668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人数的38.3%。

对贫困地区群众来说,产业发展是“造血”,防病治病是“止血”。从一定程度上说,精准扶贫,“攻城拔寨”靠产业发展,“安营扎寨”还得织密健康网。

近年来,面对脱贫摘帽的重大任务,阳高县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注重精准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注重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衔接,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旗帜鲜明地把抓落实、促攻坚工作导向树立起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6月19日,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忻州召开的全省攻坚深度贫困现场推进会上强调:“防范‘福利陷阱’和‘悬崖效应’……对贫困人口的帮扶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抬高标准、吊高胃口,针对非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边缘人口,要统筹用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障他们的发展权。”

针对这些问题,阳高县专门出台了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奖励办法,拿出150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致富;开始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以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素质为重点,年内要完成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4000人;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支持政策,综合运用减免学费、教育补助、教育救助、助学贷款等政策措施,对建档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在校大学生进行全程扶持;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双签约,深入落实“三保险、三救助”,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应保尽保。

此外,针对部分边缘户收入水平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比较相近,但没能享受各种特惠政策,存在矛盾隐患的问题,阳高县要求县直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关注、关心边缘户的发展需求,在帮扶贫困户的同时,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上,向“边缘户”适当倾斜,把扶贫的春风吹向“边缘户”群众。

而且在攻坚过程中,阳高县更加注重:

——在产业帮扶上,既要做大“棚+杏”、用活“地和林”,也要发挥好各乡镇的比较优势,解决好全县产业发展大格局和因地制宜小特色的矛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产业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坚持自主自愿、合作社经营的原则,做到分棚到户、分树到户、股权到人,解决好单家独户和合作社之间的矛盾。

——在乡村提质上,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让群众参与进来,在投工投劳中获得合理收入。

——在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村治理上,让村级组织强起来,农民夜校火起来,大喇叭响起来,不断更新播放内容,加大科学技术、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普惠政策的宣传力度。

同时,鼓励创办乡村集体企业,壮大乡村集体积极实力。截至目前,全县实现集体经济“破零”的村已达249个。像该县的大泉山村利用红色资源,通过出租集体房屋、土地,发展红色旅游,壮大集体经济,每年可为集体增收6万元……

稳定脱贫,产业发展是基础。有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才能持续增收,易地搬迁才能搬得出、稳得住。但是,脱了贫如何稳得住,这更是阳高县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经常思考、持续实践的一个现实问题。

冯晓雷说:“我们要通过多产业发展,实现有意愿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两项产业覆盖。”

脱贫基础:多元化,产业化,谋长远

6月22日,在鳌石乡寒富苹果套种中药材特色扶贫产业园内,乱石村村民宋喜亮正在忙碌着:“过去我只种玉米,一年忙碌下来,也收入不了多少钱,种植中药材,去年就有近5000元的收入,随着寒富苹果进入盛果期和中药材产量的增加,收入会越来越多,日子会越来越好!”

鳌石乡以产业扶贫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套种中药材产业,通过流转、调换等方式,集中了近2000亩耕地,改种寒富苹果,并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等条件,选种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形成了寒富苹果套种中药材的立体种植模式,果林空间得到科学合理利用,实现了果树与药材的互促互利……

阳高县县长丁国华说:“我们坚持现行标准,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核心要求,把握精准、公开、入户这三个环节,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不漏一村不落一人,系好扶贫第一粒纽扣,保证把脱贫攻坚的过程做精准做扎实。在产业帮扶上,不仅做到了精准到村到户,而且实现了可持续能致富。今年包装实施的1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4个龙头企业项目的带动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壮大“棚+杏”,用活“地和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4+N”扶贫产业模式。“4”即设施蔬菜、杏果、全产业链生猪养殖、旱作农业(小杂粮)产业;“N”即黄花、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光伏产业……是阳高县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特色。

目前,全县12个乡镇已建成9个设施蔬菜园区、5个千亩杏果经济林园区、2个千亩黄花产业园区、6个千亩中草药基地,发展西门塔尔牛、黑土猪、绒山羊等特色养殖1.2万头(只),发展小杂粮等旱作农业2万亩。而且,到脱贫期末要实现:

——绿色蔬菜产业,全县户均1个蔬菜大棚,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其中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

——特色杏果产业,全县实现人均1亩杏果的目标。

——优质杂粮产业,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杂粮平均亩产达800斤以上,优质率达到80%以上,商品率达到50%,加工转化率达到60%。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精深加工企业20家,尤其是杏产业,要加快形成杏酱、杏罐头、杏干、杏果、杏仁、杏脯、杏脂油加工的产业体系。

……

与此同时,该县特别注重大企业大项目对产业的带动,经过积极争取对接,与正大集团合作建设新型农牧食品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可带动6000户贫困户长期获得资产性收益和工资性收入;与北京新发地、海南佳伟农业集团建设千亩高品质蔬菜种植产业园区,可带动1200户贫困户种植增收……

此外,在实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过程中,阳高县严格按照“搬迁未动、产业先行”的思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同步配套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做到搬迁点建在哪里,配套产业就跟进到哪里。针对不同的安置点,因地制宜地配套了设施蔬菜产业园区、林药套种产业园区、旱作农业小杂粮基地、黄花产业园区,给搬迁户吃上了“定心丸”。

“政府帮咱建了新房,又给建起了蔬菜大棚,光这头茬尖椒就卖了2000元,甭提有多高兴了!”龙泉镇花苑新村易地搬迁户康巨英说。

据介绍,阳高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易地扶贫搬迁房屋主体工程于去年10月底全部竣工,共新建移民安置房6259间,11月15日前实现分房到户,涉及搬迁人口3296户8030人,预计今年7月底入住。二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个安置点,预计今年10月底实现分房到户,11月底搬迁户全部入住……

可以看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阳高县在努力补齐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换句话说,阳高县“瞄的是贫困户,谋的是乡村振兴,图的是大发展。”

振兴乡村:大手笔,真投入,好未来

——出台印发了《阳高县2018年乡村环境提质工程实施意见》和《阳高县实施乡村环境提质工程资金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聘请了中国乡村建筑设计院,正在进行规划设计,突出重点集镇、重点景点,按照提档升级一批、改造达标一批、保证基本一批进行分类改造提升;

——大同市里已经切块安排了2亿元,该县也将拿出1.1亿元,作为资本金撬动国开行贷款4.5亿元,紧扣脱贫攻坚,围绕“水、电、路、网、房”等贫困县退出的14项指标,保基础、保基本,补短板,实施好乡村环境提升工程;

——对全县72个因“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生态修复。同时,还结合脱贫攻坚实施了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推进移民搬迁旧宅基地和农村废弃院落腾退复垦,已经拆除整村33个、新增耕地1000亩,下一步还可以拆除39个村;

……

很显然,阳高县已经把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融入到具体的脱贫攻坚计划和行动之中了,已经在努力统筹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6年以来,阳高县立足县情实际,确立了“356”发展思路,即突出脱贫攻坚、生态建设、开放创新“三个重点”;建设富民生态、新型工业、绿色农业、康养旅游、和谐宜居“五型阳高”;着力在生态有为、工业新型、农业绿色、康养培育、和谐宜居、全面从严治党六个方面实现新提升。

这意味着阳高县的乡村振兴获得的助力将会越来越多。

有这样一种说法:“脱贫攻坚是一个基础,乡村振兴则是一座高楼;脱贫攻坚是一个点,乡村振兴则是一个圆;脱贫攻坚是一条小溪,乡村振兴则是一片大海。”

很显然,阳高县志在后者。

据介绍,该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936户43569人,其中已脱贫14195户32041人,未脱贫5741户1152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22.1%降到4.9%;贫困村118个,已退出79个,剩余39个。

今年,阳高县计划完成1.01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的预脱贫任务,成为大同市3个首批要实现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

诗人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如今,这样的生活在阳高县正在成为现实,只不过面朝的不是“大海”,而是“青山绿水”。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雷清明 通讯员 史亮

这里云朵漫天,这里生机盎然

记者手记

天蓝得有点不像话,云白得有些太过分。

当你踏上阳高县这片土地的那一刻,你定会有这样的感受。

当你行走乡间田野,将目光从那诱人的天空转到这片广袤的大地时,一定会感受到生机盎然的内涵:

你会看到成排的易地移民搬迁新居,会看到成片的新型塑料大棚,会看到大棚里的小媳妇、大婶婶们头戴凉帽,臂挎柳筐在忙着采摘蔬菜:这些大棚一年可种植两茬蔬菜,每栋塑料大棚毛收入可达一万元,纯收入在5000到7000元左右。

你也总会看到一群忙碌的人:张守山、王文虎、王春青、秦润才、王海清、张兴、何昌海、刘兆华、尉武华、曹立峰……

他们都是人民的公仆,为了一项共同的事业——脱贫攻坚,长年奔波在外,或在田间地头、或走村入户、或在项目施工工地现场办公,推动工程进度,总在想法把事情办在前头:

——龙泉镇党委、政府牵头组织种菜能手,巡回各村进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让搬迁贫困户掌握种植设施蔬菜的一技之能。同时,在国家安监总局扶贫工作队的联系下,同海南佳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蔬菜销售合作协议,为大棚菜找到了“好婆家”。

——古城镇党委、政府主动和大同市北方四季牧场对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赵石庄、上辛庄等7个村实施分散代养黑土猪项目,建立中华黑土猪养殖脱贫基地,使64户15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与山西合创集团、贫困户三方多次协商沟通,达成了“政府融资、企业代管、贫困户分利”的发展西门塔尔肉牛养殖经营方式,扶持357户669口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

也正因为如此,你总会听到贫困户们这样的心声:

“鞭子打也赶不走了,屋顶都能给挣钱,光伏发电租的每户人家的三间房顶一年就是780元。”富平移民新村搬迁户王永林说。

“这个西红柿大棚的收入,比我种30亩玉米的收入还多。”贺塔村的睢刚说。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这辈子想都不敢想能住上水电暖齐全,宽敞又亮堂的大瓦房!”东营村的秦爱说。

“姑娘要嫁人了,我想让她从分好的新房子里出嫁。”友宰村的魏进说。

……

生活是如此美好!在此,我们当向这些付出无数辛劳的人们致敬!

雷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