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二十四节气 品五千年文明——立冬

赏二十四节气 品五千年文明——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2017年立冬时间为11月7日,农历九月十九日。

气候特征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赏二十四节气 品五千年文明——立冬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

节气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赏二十四节气 品五千年文明——立冬

立冬谚语

立冬民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而活泼,既蕴涵了先人们的智慧,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冬季到来的重视。

立冬打雷要反春。

立冬不使牛。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冬睛,一冬睛;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立冬一日,水冷三分。

立冬有食补,春来勇如虎。

立冬无见霜,春来冻死秧。

立冬雨,烂薯箍。

立冬无雨一冬晴。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