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小鎮豆腐的花樣吃法,幾百年不變,豆腐渾身長白毛才好吃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轉換的靈感,在這一集中出現中國安徽南部小鎮上的用豆腐發酵而形成的特殊鮮香的毛豆腐。食材需要依賴地理環境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安徽南部地理溫和溼潤,給了一塊豆腐發酵提供了最適合的環境,一塊普通豆腐因為毛黴菌的作用,長滿了絲狀的白毛,長約寸許。

皖南小鎮豆腐的花樣吃法,幾百年不變,豆腐渾身長白毛才好吃

在新安江畔的深渡鎮,毛豆腐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從歙縣去往深渡,行程四十多分鐘,開車從縣城出發前往深渡鎮,先是繞山而行,再到新安江邊的環山路段,一邊是青山翠綠,一邊是青山和白牆青瓦馬頭牆的村落倒映在新安江水中,宛如畫卷徐徐展開。

越往安徽南部行走,山越來越多,唯一的新安江成了皖南古徽州地帶的徽商出門經商必經的水道,在交通不方達的年代,水路也是他們選擇的最方便也是最為省力的行路方式,繞開了徽杭古道長途跋涉風餐露宿的辛苦,水路節約時間也讓旅程的辛苦減少。老碼頭深渡鎮成為徽商來來往往,踏上出門離家或者返回故鄉的最重要碼頭。

皖南小鎮豆腐的花樣吃法,幾百年不變,豆腐渾身長白毛才好吃

毛豆腐在深渡鎮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在製作毛豆腐的一些村鎮中,毛豆腐以兩種形狀出現,一種為四方形,尺寸為3*3通方,另一種則為長方形,尺寸為8*2*1。尺寸的不同寓意也各不相同,徽州人最重視的就是育人,以德才而育人是徽商之所以聞名天下最重要的一點,包括製作一塊毛豆腐的時候,他們也將德才寓意其中以戒後人。深渡鎮的毛豆腐尺寸一律為四方形狀,意在告誡出門在外經商的人,做人需要四四方方。而長形用的是明代時期的金條尺寸,意在出門在外的經商的人能賺到盆滿缽滿,滿載而歸。

皖南小鎮豆腐的花樣吃法,幾百年不變,豆腐渾身長白毛才好吃

一塊毛豆腐的製作過程需要手工來製作,更需要經過時間的配合,一塊長滿白毛的豆腐形成需要醞釀四天之久。當時間使得豆腐在適度的溼度和溫度之下開始發酵形成白色的毛黴菌絲時,毛豆腐才算製作完成。用料也很有講究,黃豆用的是六月黃豆,因為六月的黃豆水份充足,獨家制作的鹽滷秘籍是形成一塊豆腐的根本,再就是豆腐製作後的壓制成塊,豆腐置於模塊之中時需要擱置12斤的石塊進行壓制,重量多或少都會導致毛豆腐口味的偏離。

皖南小鎮豆腐的花樣吃法,幾百年不變,豆腐渾身長白毛才好吃

毛豆腐的好壞優劣辨別需要看毛黴菌的著力和生長,白無雜色,長約寸許,形如兔毛。這算是一塊好的毛豆腐。深渡鎮的豆腐作坊阿姨說,他們將這樣的白毛稱為兔毛,這也是品質和口感最好的毛豆腐。煎毛豆腐也有訣竅,要用到菜籽油和當地古法制作的辣椒醬,再以蔥花來做點晴。煎好的毛豆腐外皮酥, 一口咬開,裡面軟嫩無比,鮮香撲鼻。最好吃的毛豆腐當屬在第四天做好之時,即時取出,再即時煎好,時間越往後,鮮香味就走得越遠,口感差別很多。

皖南小鎮豆腐的花樣吃法,幾百年不變,豆腐渾身長白毛才好吃

如今的深渡鎮的碼頭,已經從過去徽商必經的水路碼頭變成了風景旅遊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來往的遊客眾多,從新安江坐船一路順水而下可以到千島湖,一些遊船停泊在岸邊,偶爾也會看過去人們坐的搖櫓船一兩艘停泊在新安江上。

皖南小鎮豆腐的花樣吃法,幾百年不變,豆腐渾身長白毛才好吃

在碼頭上下游客的地方,有毛豆腐小攤擺在那裡,據說深渡鎮最好吃的毛豆腐是吳記毛豆腐,他的生意太好, 需要早點到達深渡鎮才能找到他。人們穿梭來往於碼頭,坐在毛豆腐的小攤位上,吃一口油煎毛豆腐,佐以小酒,看著新安江的美景,聊幾句家常,再揮手作別。

皖南小鎮豆腐的花樣吃法,幾百年不變,豆腐渾身長白毛才好吃

深渡鎮:新安江從歙縣流向浙江的千島湖,深渡鎮是江邊的重鎮,也是重要的水運碼頭。沿江風光被稱之為“新安江山水畫廊”,既可乘船至上游村落,也可至下游千島湖景區。江兩岸的山坡上栽種著各種果樹,夏天有漳潭、綿潭和淪潭的“三潭琵琶”,秋天有鄭口、溪口和街口的“三口蜜橘”,適時前往,既可觀景也可品嚐當地特產。

在深渡鎮可坐船遊覽兩岸群山,途中會在九里潭上岸,這裡有與周邊鄉土風情不搭調的冰庫裡的冰雕;若在漳潭上岸,可以觀看要10人方可圍攏的千年古樟,還有收藏了數百件就是結婚用具的紅妝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