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不是簡單事

仁澤法師 易明淨土講堂

拜佛有很多的學問。有智慧的人拜佛,跟沒智慧的人拜佛,差得太遠了。表面看上去是一樣的,但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些人拜佛純粹就是去懺悔,“做錯了一件事情,我要到佛菩薩面前拜拜佛,懺悔一下”。這樣也是很好的。

有些人拜佛只是為了恭敬佛菩薩,去拜一下。

我們說的拜佛就不是那個意義了,是跟佛菩薩相應。

首先你要有很好的信心,你就用自己至誠的心,觀想佛菩薩真的在那裡,把自己的心完全融入到佛菩薩的心裡面去。

你要是用自己的心去相應的時候,那個“我”也沒有了,就剩下這顆真心,你那個赤誠的心和佛菩薩的真心,拜的時候就剩下心和心的一種相應,沒有別的東西。

這種拜佛就非常不一樣了,境界不一樣。這是非常好的一種修法,你這樣拜佛的話,很快就開悟。

真的,沒有其它的念頭,沒有第二念,你就用你這個赤誠的心跟佛菩薩的真心融入進去。

平常就多看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智慧。我們念《普賢行願品》,其實就是把佛菩薩所有的境界都展現開來,然後用自己的心跟他相應。

你對佛菩薩瞭解得越深,你相應得越快,慢慢慢慢地就複製過去了,自己的心就變得跟佛菩薩的心一樣了,自然就會知道怎麼去做,很自然,慢慢地就不顯得那麼造作了。

我們修行人到後來不用大腦了,就要這顆心就可以了,這就叫“直心是道場”。

弟子:師父,您說的那種拜佛,“以赤誠的心和佛菩薩的心相應”,就我的經驗覺得,拜佛的這個人如果修淨土宗,起碼他要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爛熟於心。如果一個小孩子,他也有赤子之心,但小孩子拜佛,恐怕和一個修行純熟的人是不一樣的。

師父:是不一樣。所以說你平常多瞭解佛菩薩的功德。隨著你的智慧開啟得越快,你拜佛的境界就不一樣了。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赤誠的心,但是這個赤誠的心,境界還是有差異。你有你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

你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就用什麼樣的境界去跟佛菩薩相應。

當然你要用你最真的心,對你來說是最真實的那顆心,最簡單、最直接的那顆心,這樣拜佛就很好。

當然了,你要是破了無明以後,智慧開啟了以後,你相應的境界是有差異的,這是修上師相應法。

這也是磕大頭,其實都在裡面,一法含攝一切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