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咱種糧不賺錢——安徽長豐縣「稻蝦共養」模式調查

走進安徽長豐縣造甲鄉雙河村,田成方,路成網,翠綠的稻穀長勢喜人,稻田四周環繞著一米見方的深溝,清水緩緩流淌,低頭仔細一瞧,成群結隊的小龍蝦遊得正歡。

“一塊地有了兩份收入!”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王邦奎說,稻田裡養蝦,蝦吃昆蟲,糞便還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綠色稻能賣出好價格,小龍蝦備受市場歡迎。截至今年6月,長豐縣稻蝦共養面積達到了10.4萬畝。稻蝦共養成為種地“新時尚”,農民增收“新法寶”。

一稻兩蝦,每畝地收益增四倍

“不都是種地,還能種出花來?”下塘鎮村民崔廣壽是種了30多年地的老把式,習慣了犁田播種、秋收冬藏。聽到縣裡發展稻蝦共養,心裡剛開始不接受。

縣農委主任杜勝紅有自己的考量:“農民按老傳統種地,辛辛苦苦一年掙不到錢,村裡不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一些田都撂荒了。”

出路在哪?杜勝紅說,一些地方稻蝦共養髮展得有聲有色,而長豐縣河灣、水庫等水面較多,通過學習取經,縣裡希望推廣這一新模式。

改變農戶的傳統種植模式,並非一朝一夕。“村民不願幹,得讓大戶做示範。”王邦奎介紹,縣裡鼓勵大戶帶動,幫他們建好基礎設施,稻蝦共養超過50畝的,每畝田還給補助400塊錢。

效益咋樣?造甲鄉雙河村村民崔興文承包了50畝地,每年“一稻兩蝦”,頭年冬天下蝦苗,來年5月蝦長成,栽上水稻後,苗定根,再投批蝦苗,8月中旬又能上市一批龍蝦,11月稻穀收割,還有一筆賣水稻錢。一年下來,一畝地能賺約4000塊錢。

崔興文蹲在田埂旁,拉起深溝裡的捕蝦網,向上使勁兒一拽,“嘩啦啦”半兜子小龍蝦躍出水面,老崔笑得眼眯成了線:“再過一個月就是龍蝦上市旺季,每斤至少能賣30元!過去每年一稻一麥,每畝地最多賺不到1000元,現在稻蝦共養,誰說咱種糧不賺錢?”

其他村的村民紛紛跟老崔打聽“好不好養”“行情咋樣”。看到村民有了熱情,縣裡拋出橄欖枝,結合村土地整治項目,政府幫助有意願的農戶改造田地,加固田埂,挖溝引水,貧困戶每畝還給1500元補助。

農戶種稻沒話說,可養小龍蝦沒經驗。縣裡再送“技術禮包”,每年組織養殖大戶到盱眙等小龍蝦養殖產地學習;針對養殖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縣、鄉每年舉辦多場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培訓,縣農技人員還會手把手上門指導。

“種地還真能種出花來!”崔廣壽轉了觀念,去年第一年見效益,收入就比往年一稻一麥多好幾倍。他算了筆賬:每畝田每年產200斤小龍蝦,按全年平均出水價每斤20元計算,單小龍蝦一項就有4000元;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每畝水稻產量從1000斤降到了約700斤,可稻子品質上去了,價格每斤漲了約0.3元,每畝又可收入約1200塊錢。

稻蝦共養逐漸推開。下塘鎮韓崗村去年稻蝦共養面積不到2000畝,今年擴展到6800畝。義井鄉車王村稻蝦共養去年是零基礎,今年上半年就發展到了2000畝……王邦奎介紹,預計今年縣裡小龍蝦年產量1.8萬噸以上,總產值超6億元。

有品質會吆喝,讓好產品有好身價

“好不容易找到一條好路子,可不能光想著產量,忽視了質量。”造甲鄉雙河村黨總支副書記曹濤說。

把好品種關。曹濤從一袋蝦稻米里捧出一把,顆粒飽滿,香氣撲鼻。他介紹,這是合肥“科學島”培育的水稻品種“科輻粳9號”,提取國外優質水稻基因雜交而成,既有秈稻的外觀,又有粳稻的口感,畝產能達1000斤,破解了水稻“高產不好吃、好吃不高產”的難題。

這樣的寶貝品種有不少。王邦奎說,縣裡引進了22個水稻品種,組織集中展示、專家品鑑,再交給農戶選擇種植,確保源頭種出好稻米。

再說小龍蝦,在朱巷鎮紅軍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紅軍有一手育種絕活,選取長江水系、淮河水系等不同地域、4錢以上的“青年蝦”作為蝦種,兩母一公雜交繁育。

王邦奎介紹,縣裡技術支持,幫助大戶培育龍蝦繁育基地,再帶動小戶受益。同時從盱眙、六安等不同地區的龍蝦產地引進優良品種,推廣養殖。

酒香也怕巷子深,質量過關,還得會吆喝。雙河村的稻、蝦電商銷售點,線下優先收購普通農戶的稻米、龍蝦,線上銷售,每月稻、蝦銷售利潤能超2萬元。

在展櫃前,稻米採用“福袋、祿袋、壽袋”的精美包裝,熟食小龍蝦裝在密封的真空盒裡,“徽蝦農”稻米、“蝦過勁”小龍蝦的品牌標誌突出醒目,稻米每斤8.8元、龍蝦每斤47元,產品經商標認證,通過淘寶等網店銷往全國。曹濤說,縣裡推動品牌創建,鼓勵商標註冊,如能升級認證為國家、省、市馳名商標,還能分別拿到30萬元、20萬元和10萬元的獎補。

縣裡幫忙找銷路,通過洽談對接會等多種形式,幫助他們與周邊市場對接。目前各類種養殖基地、合作社已與周邊400多家餐飲店達成供貨關係,高峰期日供貨量達30噸以上。

稻蝦多“吃”,一條產業鏈吃幹榨盡

如今發展稻蝦共養的地方不少,長豐如何保持優勢?縣畜牧水產局黨組成員陶餘清說,在增品質、育品牌、提品位上下功夫,打造稻蝦全產業鏈,實現最大增值收益。

好產品是“產出來”的。陶餘清說,小龍蝦種業體系建設相對滯後,目前多是大戶培育,苗種質量參差不齊,標準規範的小龍蝦良種生產企業較少。“下一步,縣裡將補齊短板,推進小龍蝦種質資源調查、良種培育以及規模化苗種生產技術的研發。”

近年來,小龍蝦養殖病害呈上升趨勢,給養殖戶帶來較大損失。王邦奎說,一方面要做好技術推廣、疾病防疫工作;另一方面,縣裡和保險公司積極對接,希望將小龍蝦養殖納入保險保障範疇,改變養殖中“靠天吃飯”的困境。

品牌影響力還不夠。王邦奎說,縣裡稻蝦品牌多達11個,但只有一個是馳名商標,且多是各自為戰,沒形成整體品牌。今後將大力培育縣域品牌,像吳山貢鵝、萊陽梨、吐魯番蜜瓜那樣,讓更多人知道“長豐稻蝦”。只有縣域品牌根深葉茂,才能帶動更多農戶的產品擺上居民餐桌。

杜集鎮靜雅龍蝦養殖基地負責人杜廣靜建議,可選擇鄉鎮交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稻蝦銷售的集中交易市場。購買方找到了產地,大戶、普通農戶對接了市場,縣裡擴大了品牌,一舉三得。

促進三產融合,進一步挖掘發展潛力,提升價值鏈。據測算,2017年長豐縣稻蝦全產業鏈從業人員約1.1萬人,其中一產從業人員8000人,二產從業人員1000人,三產從業人員2000人。陶餘清認為,這反映了縣裡稻蝦共養還侷限於傳統種植銷售環節。

不僅吃小龍蝦,更要釣小龍蝦。依託縣龍蝦文化旅遊節、蝦趣旅遊節等節慶活動,靜雅龍蝦養殖基地在周邊打響了名氣,杜廣靜做起了“釣蝦”的生意。走進他的養殖基地,300畝的標準化稻田緊挨一方90畝水域的水塘,景色別緻。一陣微風拂面,空氣、水氣混雜著稻花香,讓人清新舒適。稻田旁道路平整,適逢週末,三三兩兩的遊客來到田埂邊垂釣。

“每位遊客收費10元,釣一斤龍蝦收費15元,一下午平均每人能釣五六斤蝦。”杜廣靜說,“趕上縣蝦趣節舉辦,這兒一天能來上千人垂釣,大夥看景釣蝦買稻米,俺們‘人氣財氣’雙豐收!”

“壯大稻蝦產業,在做優一產的基礎上,做強二產,做活三產。可加工蝦仁、蝦餅,開發稻蝦旅遊方式,形成釣購娛一體的稻蝦觀光項目,實現稻蝦多吃,進而吃幹榨盡。”陶餘清說。(記者 孫 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