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kie CEO 王心磊:創業者如何打破束縛?

在AA加速器B輪加速營上的輕分享環節上,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經歷過迷茫、挫敗和巨大的自卑,後來又豁然開朗的,自稱“缺了右手但不缺右腦的怪咖設計師” Arkie CEO 王心磊,以“重新思考”、“讀懂直覺”、“創造不完美”為關鍵詞,與大家分享了極具個人鮮明特徵的深度思考。

大家好,我是王心磊,我稱自己是缺了右手但不缺右腦的怪咖設計師,現在也是人工智能設計助手ARKie的CEO。

Arkie CEO 王心磊:創業者如何打破束縛?

我有過三次創業經歷,除了ARKie跟 ARK以外,我之前還做過一個自己的玩具品牌。這三次創業學的東西還蠻多的,對自己也是個顛覆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也有過迷茫、挫敗,和巨大的自卑;有很多本來以為是對的事情,但是後來發現是錯的;也有過什麼都做不出來,感覺沒有出路的時候。但是經歷過各種挫折以後,我感覺這一切都是因為種種循規蹈矩造成的,所以我今天的這個主題叫“不要被規則束縛”。接下來跟大家講的,就是我曾經去遵循別人的思路的時候踩過的那些坑。

我們說人活著追求的東西很多,但歸根結底追求的還是開心。這個特別特別好理解,也就是如果你有自由的話,你突然就會開心,所以如果你被束縛著,就會非常不開心,這是顯而易見的。

但還有一種是你自己都沒察覺的狀態——看上去一切都挺好,但是不知怎麼就是開心不起來。實際上可能就是自己把自己給框死了,就是感性上角度的東西你沒有去掙脫它,因為它確實不出來。這種活著反而是最累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往往需要去尋找那些真正把我們框死的東西是什麼,才能把這個心結給解開!

我們都要去創業,做一件很難的事,無論困難與否,我們首先得明確它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換句話說,你要確定自己做的事是你真正想幹的事。但是我們如何確認這件事情是否是我們想幹的,這就是感性的因素了,有些事真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

技法這件事是非常非常容易拓展的,反而是思維的寬度才是最難拓展的。這有點像是,不讀心理學的設計師和不讀解剖學的醫生是一樣的,簡直就是亂來的。所以我們必須理解人性,從人性出發去做設計,同時也能真正瞭解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下面我會講三個自我總結出來的內容,如何能讓我們不會被規則束縛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凡事要懷疑和重新思考

凡事要懷疑和重新思考,簡單來說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Arkie CEO 王心磊:創業者如何打破束縛?

對我來說,這個能力是天生就具備的。因為我生下沒右手,所以儘管我沒覺得什麼不一樣了,這就好像生男生女一樣,不過這苦了我們家人,他們其實很多事沒法教給我,比如說繫鞋帶啊打籃球等等這些事兒。

所以我的成長環境中間,充滿了各種我需要自己找答案的事情。這樣就逐漸形成了我自己獨立去認識和研究事情的習慣——甚至就是別人設定的標準,我也可以質疑並提出我覺得更合理的標準。

因為對我來說這本來就是世界該有的樣子,不管別人怎麼說,不管多少成功案例那都是過去式,現在你做的時候,可能就會有不一樣。比如說ARK公司的這個成立和管理方法的設立,別人就問我“以前開過公司嗎?”,我說“沒開過,但這能說明我開不好嗎?”。

人家沒教過你但你自己學會的事還少嗎,我是沒開過,但是問題是,人家跟你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人家公司每個公司有自己的問題對吧?所以我們可以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把我們覺得最合理的方案拿出來就行了。

最簡單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考勤這件事。我覺得這事大家爭議特別多,但我的一個體驗是,以前在Frog Design的時候,大家其實都不太記考勤的。然後突然有一天老闆不知道哪抽抽了,說我們要記考勤了,然後我第二天早上到公司門口看了看錶,時間還沒到,我就門口等著。

同事來覺得很奇怪,說:你不是到了你不進去啊?

我說:不是考勤規定十點到嘛,還差幾分鐘呢,到十點了我再進去。

這其實是一種無聲抗議,我們本來做的就是一些創造性的工作,你說時間能產出價值嗎?針對創造性的工作,時間並不能夠展現創造力價值的高和低,所以它並不是一個基本的評判條件,但創造力才是。

我去過那麼多公司,沒有一個待著舒服的,因為他們用自己方便自己的方法去管理,而不是正確的方法去管理。所以我們開辦ARK全是出於我們自己的執著。

那時候,有些莫名其妙蹦出來的規定,簡直就在磨滅你的熱情。所以我們覺得讓大家的熱情能夠被激發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考勤也只是表象,背後實際的目的是給別人尊重。我經常說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該幹什麼事自己都不知道嗎?所以當我們尊重別人才能真正激發大家熱情,大家才會把他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這裡,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的東西,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在當時,上班時間這件事情從來都不是我們考核人家唯一的標準。

再說KPI和OKR,差不多每家公司都有。但是我覺得這種標準的東西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就是,拿一個統一標準衡量所有的事物,而這往往就會造成問題。沒標準不行,但是人又是很聰明的動物,所有可見數據的標準也一定有空子可鑽。而且唯一的問題就是如果這個結果不公正,就會有不滿。

那不滿的核心來自於什麼——內心認為的結果和數據體現出來的不一致。這個問題就很有意思,我說那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設立這個標準?為什麼不能把人們內心認定的事情作為唯一的標準?可那樣就會造成每個人標準都不一樣了,並不是你做的多,達到標準就好,而我做的少,沒達到標準就覺得差。每個人也可能有他自己的標準的。

所以我們後來用一種方法,就更加把標準變成感性化的一些東西,而不是用數據證明。這種感性化的方法有可能會不太準確,但是以某種方式來說它效果非常好。

所以說到KPI考核標準,可能大家都比較感興趣,我從來都不覺得我是思考這件事的人,但是我覺得這事挺有意思的,就是它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可能以前的方法我們都不太適用了,我現在不斷地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我們也在測試和嘗試,也在不斷地改進,如果有興趣的話,有些總結的經驗可以跟大家再分享。

我再舉一個大家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IOS系統。從IOS6到IOS7中間的變化扁平化的設計,這個過程非常有意思,大家覺得扁平化設計是個設計趨勢,但其實不是。它主要有針對性解決的問題,是以前的手機系統設計必須用位圖來完成,因為他的圖片必須有材質等等這些因素。但圖片就涉及到一個尺寸裁切的問題,並且他靈活性不好。

後來他們就想通過矢量的方式來解決,但是矢量的內容和圖片有個問題——它沒有辦法做很豐富的表現。那乾脆我創造出一種簡單扁平化的設計,然後讓整個行業去接受它就好了。

所以你知道,並不是因為這個style符合大家的期望,而是為了滿足它的商業需求。是它讓你去接受的東西,而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你知道有多少人就這樣被輿論帶著,就相信這是趨勢、是正確的,殊不知是為了商業目的引導他去接受的東西。

但是我在做一件新東西的時候,我們可能得考慮我為什麼這麼去做,因為我不能夠一直跟著別人的思路,總得去考慮我們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否則如果老學別人的方法,學著別人的態度,甚至複製別人的生活,這種不就是瞎忙活嗎?瞎忙活半天,最後你一直在做別人,那你自己在哪呢?

所以總結一下,凡是質疑,凡是重新思考,學習必要的知識是肯定的,但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去重複,那就是懶惰。我們尤其不能做思維懶惰的人。所謂熟能生巧,就是你始終複製別人去做,就越來越熟悉,到後來你就是個copycheck。

但如果是你自己創造,其實越創造你會反而越能善於創造,你就不斷創造新的東西。 凡是你自己思考,也會越活越明白。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做一個創造者和規則的制定者。

學會讀懂自己的直覺

這事就比較難了,直覺這東西其實大家都有,但是問題是誰真的能去讀懂它,而讀懂它、讀到它了以後,你是怎麼能去相信它?這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事了。

Arkie CEO 王心磊:創業者如何打破束縛?

我舉一個非常經典的心理學的實驗:有一群小孩,工作人員給他們放《貓和老鼠》的動畫片,小孩看動畫片是什麼狀態大家都知道,然後工作人員會在動畫片裡插一些幀,一個動畫一秒鐘是24幀,一幀也就是1/24秒,他們會在這裡面插入一幀的畫面,是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人在虐狗,你不仔細看可能基本都看不到的。所以小朋友他們看的時候都只注意到那些情節,很難去真正用肉眼看到這個畫面。

等動畫片放完了,工作人員就會請穿著紅色衣服的人和穿著藍色衣服的兩個人進來,問說,小朋友們你們想跟誰一起玩?這些小朋友都喜歡去跟穿藍色衣服的人玩,工作人員就問為什麼呢,他說我也不知道,我就覺得穿著紅色衣服人的人看起來很兇。所以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我們的理性思考的能力其實是需要有時間的,但是你的感性的直覺其實是非常有效率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很強大的直覺,但是有沒有學著去利用它。可能太多的時候我們都是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出一些結果,但是這些結果其實非常的脆弱和短暫,而感性的這種選擇帶來的這種愉悅感卻非常的持久。

也就好像我們聽一首歌,特別簡單,可只要歌聲一出來,你喜歡的不行,就這麼簡單。但往往有些現實中的東西,我們受到了很多條件限制的時候,你做出抉擇就沒那麼容易了。如果我們本身就已經具備了一些直覺化的而且很高效率的能讀懂生活中或者一些隱藏的細節線索的能力,我們怎麼能去利用他們,然後才能讓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的判斷更加的準確,這才是我們今天想要知道的事情。

而它第二件事就是,你的感性選擇往往就是你快樂的根源;而那些理性的選擇,可能只是合理的根源。所以在作出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需要的讀懂“我的直覺”到底是什麼,感性的選擇某些情況下往往會更加正確。

說到了我們的教育體制,我覺得教育體制有很大的問題,他們總在試圖培養一些一模一樣的人;用同樣的標準和考試基本去評判人們;用升學來評判說你這人好還是壞,否則怎麼會有高考這種莫名其妙的制度,而且好像考過了就萬事大吉了。難道每次想評判一個人是好是壞的時候,都還有個考試讓你去過嗎?所以這件事情完全就不合理。

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我每天需要一個時刻——比如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在房間裡畫畫,畫畫這事能讓我很平靜,可以思考很多很多的事情。而這個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拋棄了所有的客觀和所有那些你能見得到的東西。你只是在去體會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不是讓你開心的事,而那時候往往也會得到一些可能平時意想不到的答案。有時候大家可能認為這就是在瞎想,有些人會覺得這就是一個腦子裡蹦出來一些idea啊什麼什麼之類,有可能一轉眼馬上就忘記了。

往往也是,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尤其是畫家,經常會晚上睡覺的時候得爬起來把東西畫下來,因為我知道這個東西一旦過去馬上就忘記,一忘記再拿回來可能不容易了。所以如果大家想讀懂自己直覺的話,我的建議也是你隨時隨地的有一個能記住你想法的東西,然後你不管它是好是壞是什麼,你就把它記錄下來。

而當回頭再去看你記下的這些東西的時候,就自己的感受來說,有時候往往我讀的時候都覺得這確實是我自己寫的東西,就它不像是我自己的那種語境,但是確確確實實是我自己寫的。而那些東西有時候往往會給你很多很有趣的提示,它其實就是你的一種另外一面的一種寫照,但那些感性的東西所作出的判斷,我覺得它一定會有用,但是它不一定什麼時候就能用上的東西。

我見過一些設計師普遍的現象,就是他們拿給我們看他自己做的一些作品,其實設計得非常不錯,可後來一到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有問題了,東西的品質是一落千丈。那時候我就非常困惑,就問他為什麼。通常會得到完全一樣的回答,比如說“我也不喜歡”,“我也知道不對”,可是客戶就是要求這樣做。

這背後一些無奈的東西我就不闡述了,但是核心是我們剛才提到的自我的直覺,就千萬不要小看你的直覺和判斷力,你自己去判斷出來做的東西往往就是最好的。而當你受到了影響的時候,比如說你的理性分析被影響到了,那時候你可能就不再遵循自己的直覺了,你其實在按照別人的思路去做事情,那這時候你的判斷就往往會出問題,作出的東西明顯的根本沒有把你自己的能力放進去。

雖然說創造性的工作沒有辦法用理性的東西來解釋,但我覺得換成另外一句話說,就是當你自己做一件自己主導的事情的時候,沒有什麼條件來影響你的思維,你遵循的是自己的想法,往往更容易把事情做好,而且你還更開心。

而一旦受到影響的時候,你就會忽略自己的主觀的意識被客觀影響,甚至有時候是被迫背離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就好像我們經常說的你是不是違背了初心。

一旦第一步聽了別人的建議和想法去做,那麼後來每一步可能都在聽別人的,因為你那個時候就已經失去你自己的目標了,而這時候你往往就會成為別人的傀儡,這種事情我們其實應該避免的。

可能這個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自己對於他們自己的判斷非常的不堅決。尤其我見過很多有選擇困難症的人,他們有些事做不了決定,然後就跑去問別人,問這個、問那個,往往他會得到很多不一樣或完全相沖突的答案,到後來演變成什麼?變成了這件事我到底該聽誰的?這完全就是荒唐的一件事。

所以任何一件事到了具體的case的時候,肯定有很多人都會發表意見。但是無論這個事情是什麼,從感性的角度來說,你自己的開心與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這件事情是你自己做的決定,選對了,皆大歡喜。即使選錯了,其實你內心很平靜,因為至少這件事你盡力了。你不但心理壓力小,還訓練了獨立思考事情的能力,反而容易在下一件事是把事做對。

而對你不瞭解的事情這點更重要,很多人會說,困惑、不瞭解的事得去學方法,怎麼能聽自己的。要說方法,無非就是沒方法的時候有人試過,成功一次然後總結起來的,那你怎麼能知道你的想法不對呢,所以有時候我看到公司裡面的一些小朋友們把事做錯了的時候,我經常會跟他們講一句話,這件事情的解決根本不涉及任何專業知識,只需要你自己的直覺和人類的智慧就夠了!

所以總結一下,我們要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讀懂自己的直覺。我覺得越活越明白的人並不是把世界看清楚,而是把自己讀懂了。

很多事情至今都沒有合理的解釋,比如那些與生俱來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以及基因記憶,甚至一些複雜的情感和性格的延續,我們大腦中儲存的那些信息可能比我們意識分析的多的多,而我們擁有這些知識卻愚蠢地忽略了它是從外界找答案。我們應當平息那些浮躁的情緒,給自己多一些時間思考,挖掘自己內心,讀懂那些直覺和自己喜好的來源。

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一樣,但是這背後一定都有原因。但是你喜歡東西是讓你快樂的因素,我們追求東西也不同,比如說也不是錢,也不是名氣,人最終就是快樂,但什麼讓你真正覺得快樂,只有你自己明白。遵循內心相信的事情,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輕鬆越簡單!這個話雖這麼說,做起來其實並不容易。我也不是完人,也不可能是處理自己負面情緒也都很好的,也需要一個過程,而成長恰恰就是那些發現凡事皆不完美的過程。

創造不完美

可能很多人很奇怪,說我們創造東西不應該是完美的嗎?為什麼要創造不完美?這就是恰恰我想說的事,當我們去創造某件東西的時候,我們都試圖去創造一個不完美的東西的時候,可能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

Arkie CEO 王心磊:創業者如何打破束縛?

我曾經在很多年以前是個極度自卑的人,你看這事也不難想象啊,一個學生其貌不揚,成績全年級墊底,右手還有殘疾,似乎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很難獲得認同,甚至可以說四面楚歌。

就當所有人都說你這不好那不好的時候,你就真覺得自己不好了,然後會試圖迎合別人的喜好或者按別人喜歡的樣子去做,試圖跟別人套近乎,並且藉此想要混這些圈子和獲得認同。其實這樣很累,所以結果可想而知,突然一天我就覺得真煩了,就愛誰誰,很多事我也改變不了,誰我也不伺候了,該怎麼著怎麼著,所以就不再去掩飾所有我的缺點,也不去討好任何人。

對很多喜歡的人就主動接觸,我不喜歡的人就乾脆不聯繫,愛哪去哪去啊,慢慢發現周圍的人開始認同你了,而且這種似乎和你有多少缺點絲毫沒有關係,聽到最多的一句讚美是什麼,就是覺得你這人特真實,我說真實什麼時候成優點了,而從我們開始做自己的時候就突然覺得無比輕鬆,也完全沒有自卑,也不去在意周圍人是不是喜歡你,這樣反而開始讓你自己覺得看的世界完全不同了。這其實還真有點諷刺,所以我後來也是思考了一下,發現有趣的事實是當一個人暴露了他的缺點以後,他會變得更加有性格,會更加豐滿,而他這個人就越來越真實了。

而我們其實根本不需要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我們往往對某一個人或對某個人的印象非常好,並不是因為他的優點,反而有時候是因為他暴露出來的缺點,而不管這事是好是壞,但這個人一定是有血有肉的。

所以就好比說如果你喜歡一姑娘,可能她一些不理智的舉動和那些態度以及發脾氣的樣子,才是讓你覺得她真實可愛的地方。所以道理很簡單,假設你跟你老闆在一起工作,然後你的工作中間他犯了個錯誤,你發現了他也發現了,但這時候他並沒有承認這個錯誤,而是在用各種方法狡辯。這件事之後,你覺得你還會信任他嗎。

之前我也做過,我也不是傻子,大家都能看得出來。我始終都告訴自己,永遠不要做一個不被人值得去信任的老闆。所以方法就是當你一旦意識到自己犯錯,立即承認和改進它,真的沒什麼可丟人的。而能做出正確決定的人,一定是犯過足夠的錯誤和承認過足夠多錯誤的人。

這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那優點缺點就一定是並存,我們根本就不用試圖把自己構建的像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樣子。而當你真正去很輕鬆做你自己的時候,也是你自己最舒服的狀態,其實到這樣的話,喜歡你和討厭你的人不會更多,也不會更少,他們本質上並無差別,只是左和右的差別而已,而這種活法不累。我們被很多負面情緒控制著——比如說面子,有時候可能往往只是因為面子這件事,但是跟你說面子這東西只有你自己在意,沒有任何其他人會在意這件事。

所以在我們做生意的過程中有很多設計師也是這個問題,就是他們沒辦法接受別人對他的作品指手畫腳,我們經常會說一個設計一旦做出來就是個客觀的存在,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它就一定沒有問題,我每天在創造各種不完美的東西。所以在描述一個設計的時候,不僅要說優點,而且更重要的是說缺點。而只有認識到了那些缺點的的認知才是完整的。

所以這樣來講,我們往往有時候在討論的事情並不是我們在一件東西上增加多少他的優勢,而是我們討論是把哪個劣勢留下來,然後怎麼樣讓它能夠成為一個產品中的一部分,而通過它去成就一個閃光的優點,可能這個才是我們把一個不完美東西做出來的過程,因為只有缺點存在,優點才能真正閃光。

所以在我們在最初做ARKie的時候,這其實是很莫名其妙的決定,從當時的狀況來說,我沒有任何技術基因,也沒有任何成功的案例,根本就不知道這事能不能去做。而我們去執行這些事的時候,能替代的人,也就是能幹的人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這就變成了一個特別特別尷尬的問題,我們去創造它的時候,其實也明白這件事情,最後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事情,那時候只是在反問我們自己說,難道那些真正懂技術的人能把這事做出來嗎?也不一定,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缺點,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問題,為什麼他的問題比我們更嚴重呢,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任何的恐懼,我們直接就開始往裡衝了。

因為我知道這件事情一定有機會。所以,缺點不是你停滯不前的理由,我們可能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那就從可以解決的地方入手,比如人做的設計可能現在比較完善,機器做的就比較粗糙,這個短期內這個缺點沒法避免,但我們這群設計師一定有更巧妙的方法讓品質快速提升。但是好壞這件事其實也因人而異,所以沒有標準也難量化,那這個就不是決定行的因素,但有別的事情可以量化——比如速度。

所以我們一開始說ARKie就是十秒鐘,就是秒級的把一個設計做出來,速度這件事情大家可以有標準的,那意味著我們把所有的聚焦就放在速度這件事上,讓這個量化標準可以認知,把做的不好看或其他東西確認留在那邊,來的夠讓自己去演變,它慢慢慢慢就可以去改進它!

所以我們在整個過做的過程中間,我都始終保持著一些基本的要素,也就是有一部分的功能或一部分的目標非常明確,然後有一部分東西可能就不能那麼明確,也就是我們必須在一些可控因素之下放一些不可控的部分,然後自然去生長,自然去變化,自然去演變,然後讓它變成自己該有的樣子,而不是被事先定義出來的。

所以也正因為這樣,ARKie每前進一步我們都會覺得特別意外和驚喜。本身ARKie的這個架構就有很多不確定性,ARKie人可能也都感受到,他完成的作品非常多樣,也很難琢磨規律,其實連我們自己都不能準確預計到下一個作品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其實在設計的過程中間就可以留出很多不被控制的部分,而正是一些不可控的部分,而且作品不那麼完美,才有空間和自由度,讓你去創造這個作品,更加接近完美,接近每個用戶真正心中需要的那個樣子。

所以總結一下,當我們不再追求完美,實際上就在無限的接近完美。管理一家公司最好的方法就是實現自我管理,設計一個有趣的產品的核心方法,就是有一部分不去設計,追求確定因素中的不確定性,創造可控之下的不可控因素,反而讓事情變得簡單!

當你不再追求完美的時候,你就如同獲得了巨大的力量,有勇氣快速付諸行動,走出第一步,然後才能邁出下一步,不再為各種思緒去束縛,不再膽怯,反正你做出來的東西也沒打算讓別人來誇。最好的是用戶不僅不誇反而罵,一邊罵一邊買,說“這個好醜好難用,先給我來十個,下一個什麼時候出?”有句話說的好——嫌貨才是買貨人。

所以總結一下,今天講了三個要點:

第一個是凡事我們要懷疑自己,重新思考,創造自己的標準;

第二個學會自己讀懂自己的直覺,當我們做出決定的時候,我一定要知道我自己是堅定的,而且是讓我內心覺得平靜的;

第三個我們可以去創造不完美,而只我們認識到缺點的時候,它才是你真正想得到的東西。

我作為做了很多年的設計師,經常會被人家問一個問題,問我說“設計到底是什麼?你給我解釋解釋。”我經常跟他說“設計就是一坨屎。”

這話聽起來有點糙,怎麼解釋?你跟大師的差別指數就是一小坨屎一大坨屎的區別,為什麼?你一泡屎拉出來他只有兩個結果,要麼被太陽曬乾,要麼沉到土裡,然後如果他沉到土地去還好,但是它在適當的溫度和適當的溼度下面會發酵,發酵的就會轉成肥料,這時候如果附近正好有個植物的種子,這個植物就成長起來了,你就被用到了,所以你就有價值了。

但你反過來想,你還是那坨屎,是環境成就了你,不是你自己多牛逼。所以無論我們做了什麼,獲得多大的成就,無論怎麼樣,都不要覺得自己有多牛逼。因為你如果要停止了改變,你就是廢物,我們只有破除一切束縛你的東西,讓自己不斷的演變,才能完成華麗的轉身。

我們需要的是各種意外,循規蹈矩的方法就是在可控的條件下避免意外的發生,那你的機會到底在什麼地方?所以我們不要聽信那些把工作當愛好就必然不對的理論,我們開創一個方法讓自己開心又能獲得成功,有什麼不可能的?

人活著就得沒心沒肺的,有一倆愛好,有一件真正付諸行動全力去做的事!不去計較得失與否,一切收穫就如同意外一般,而且在那一刻你要充分享受,一刻都不能浪費。

別人只能透過你的成就來認識你,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突破了自己多少次,而我們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