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僖:漫談太極拳「外三合」與「內三合」 的練習

太極拳講究“外三合”與“內三合”,“外三合”要求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三合”要求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兩者由外到內、由內及外,外練肢體,內練神氣,是練習太極拳由初級到高級的必經途徑,如能按照“外三合”與“內三合”之要求循規蹈矩的練習,就能練出太極拳上下相隨,周身無處不是拳的高級功夫。如何掌握“外三合”與“內三合”在練拳中的運用呢?筆者根據師父陳正雷老師的教授,結合自己練拳和教學經驗,談談其練法。不妥之處,敬請同仁斧正。

張晉僖:漫談太極拳“外三合”與“內三合” 的練習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拳照

太極拳“外三合”是對肢體外表的要求,其運用以腰為主宰,上與兩肩兩膊相系,下與兩腿兩胯相隨,上、中、下三節相對應。肩與胯合是保持身體中正不偏,不前俯後仰的關鍵。肩與胯合為根節與根節之合,它分正、斜兩種,正線是左肩與左胯合,右肩與右胯合,合時形成一條垂直線,也叫“四正合”。斜線是左肩與右胯合,右肩與左胯合,合時構成一條斜線,也叫“四隅合”。肩與胯上下垂直,身體就可以中正,就產生有相吸相系之意。兩肩、胯連線始終要形成平行線,兩胯的活動領先於兩肩的活動,而且在一定範圍內,兩胯的活動多於兩肩的活動。太極拳兩肩的活動都是由兩胯的活動所引起,兩胯的活動則是由腰脊的動力所引起。因此,在練拳時一定要以胯帶肩,要動齊動,這樣練習,才能符合“肩與胯合”的要求。肘與膝合是中節與中節的相合。在太極拳以腰為主宰的運動中,要求肘關節與膝關節不但上下呼應,還要求肘與膝相合相照、相隨相連,以利於周身的環抱和協調。太極拳講究一動周身無有不動,故在運動過程中,肘與膝的旋轉必須一致,一致的表現在於肘部曲池穴和膝部委中穴的氣機旋轉要同步進行,這就是肘中節與膝中節相合的關鍵所在。手與足合是梢節的相合。在太極拳運動中,以腰的旋轉為公轉,促使手、足在協調的前提下做自轉動作,其中手與足不但旋轉一致,而且要求在自轉中有相照相合、相吸相系、相隨相連併合拍。按照“外三合”要求久練,可矯正體姿,使身體重心穩固,動作靈活,有利於周身一家身法的實現。

張晉僖:漫談太極拳“外三合”與“內三合” 的練習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拳照

太極拳的“ 內三合”是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所謂神,就是精神、神態等,有精神就能精神煥發,運動靈活得當,無有遲滯不靈之弊。意是心神發出的指令,是大腦產生的本能,運用時以神導意,意是神的想象力,意可調動周身的運動,意是在內不在外,神與意密切相連,有神之令才有意動,如只精神無意念必致散漫,只意念無精神,神不能內固,不能全神貫注,氣必散亂,猶失掉統帥,沒人掌管必致散渙。神與意合的練習重點就是太極拳無論初學還是練到了一定水平,練拳必須專心有意識的引導神經活動,到了熟練後就必須逐漸達到由精神處於無意識狀態的神經中樞支配神經活動。太極拳要求處處意念在先,每一動都要用意念來支配,意念在內而不在外,是無形的想象力,不可能產生功能,需要用氣來引導。氣是人體裡的氣息,無形質可見,是人生呼吸所必須的養生之道,無氣人就無法生存,太極拳就是以心意引導丹田之氣,使之運行轉動,每一動都要心到意到氣到,以氣運身,使周身舒暢靈活,無往不到,因心意為氣之領帥,氣是力生之母,無心意導引,則氣無所從,必致散漫。意與氣合的練習重點必須重視神經活動對於呼吸的支配所引起的整個肢體活動,如果不是這樣引起的動作,那就不是合格的動作。太極拳論講“心到、意到、氣到、勁到”,勁就是力,力在意念和氣的配合運動中產生,力可分為先天之力和後天之力,而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是說不用後天之拙力和僵勁,而是用以心意引導丹田之元氣練成一種內力,此力在體內以心意引導,收斂入骨,氣隨意運,毫無阻滯。所以氣與力相合才可產生太極之內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氣與力合的練習重點則是勁力的發生與使用,無論是四兩之力還是迅猛的發勁,必須注意配合呼吸,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太極拳內勁。“內三合”是太極內功練習的重點要求,只有久練,功夫到達一定的程度才能體會到。

張晉僖:漫談太極拳“外三合”與“內三合” 的練習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拳照

如何運用太極拳“外三合”與“內三合”進行練拳呢?具體練習方法分三個階段:一是外形練習階段,要按照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外三合”要求熟練套路,把笨力化掉,把僵滯關節化解開,把堵塞的勁路逐漸疏通。練拳時要“身不動,手不動,以身領手”,以腰為主統領練拳,每一招每一勢都要體會力從腳起,通過腰部逐漸傳導到手的稍節,然後再由稍節松沉到腳底。這個階段以練勁路為主,體會勁路節節貫穿的感覺。在呼吸方式上,要以自然呼吸為主,不可強做丹田呼吸。練拳要突出鬆柔,儘量把速度放慢,只有放慢速度,才能體會勁路的連綿不斷。二是內外結合階段。在練拳時要動作配合呼吸,開始的時候僅有個別動作配合上呼吸,隨著練拳的不斷深入,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呼吸逐漸深入丹田,以小腹的開合鼓盪,配合動作的屈伸開合。此階段練拳仍以慢為主,多體會丹田開合帶動的內氣流動,自丹田而至四肢,又自四肢而回丹田,逐漸做到蓄而後發,蓄髮自如。三是以內催外階段。主要以練意念為主。在練拳時,要做到無敵似有敵,每一個招式都要把勁別分清楚。在動作的表現上要運勁柔,發勁剛,達到剛柔相濟。經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刻苦練習,在外形成“外三合”,在內形成“內三合”,達到周身內外無處不合,無處不整,渾然一體的太極功夫。

總之,“外三合”既是產生體內意氣運行的外在條件,又是形成周身一家的基礎。“內三合”是神、意、氣相互配合產生內在中和之氣的源泉。“外三合”最終還是要由“內三合”驅使。當練出內在中和之氣支配外在形體時,就能達到形神兼備,內外合一,周身無處不太極的高級境界。

張晉僖:漫談太極拳“外三合”與“內三合” 的練習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拳照

張晉僖,陳正雷大師入室弟子,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華夏太極拳師協會會員、特級教練,陳正雷太極體系首批簽約教練。正雷太極書院/陳正雷太極拳北京總館坐館教練。河南省陳式太極拳協會理事,焦作陳正雷太極拳文化研究會技術顧問,博愛縣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中華民間傳統武術太極拳七段。 1979年開始學練當地黃嶺炮拳、長拳;1982年後學練陳式太極拳;1990年起拜“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陳正雷為師習陳式太極拳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及刀、劍、推手等。數十年藝耕不輟,擅長陳氏太極拳械、推手。1993年起在本地區授拳,學生千餘人。2005年在焦作市舉辦的“十萬太極穿越雲臺山”活動中,被焦作市委、市政府授予“組織優秀獎”。先後在《少林與太極》、《武魂太極》、《今日頭條》等發表等太極拳專業性文章四十餘篇。業績傳略載入《陳式太極拳志》、《中國民間武術家名典》、《中華太極人物誌》、《當代中華武壇精英名錄》、《當代中國傳統武術名人名家辭典》和《中華武林人物誌》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