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記憶消逝前》能否延續《愛在三部曲》成爲愛情經典?

能把The Leisure Seeker翻譯成《愛在記憶消逝前》,成功“碰瓷”《愛在三部曲》,一定是深諳中國電影業的翻譯老手。如果直譯的話---《求閒者》,聽起來就是小眾電影,不會有太多票房。(P.S.《愛在三部曲》依次為《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

事實上,《愛在記憶消逝前》,本身是公路片,而公路片註定是少數人的電影,但是這部電影,既然能“碰瓷”愛情圭臬《愛在三部曲》,自然還是有很多感人之處,給人以生活的啟發。

說是延續,不僅是影片名這麼簡單,最終主要的是情節。

《愛在記憶消逝前》講述的是步入老年後的遲暮愛情,而《愛在三部曲》講述的是,青年的浪漫熱戀,壯年的明辨迷戀,中年的危機愛戀。

《愛在記憶消逝前》能否延續《愛在三部曲》成為愛情經典?

具體來說:

《愛在記憶消逝前》講述的是一對老夫妻開著老舊的房車前往海明威的故居,在路途中不斷回顧過往人生的故事。

既然是公路片,一定講究公路片的模式(一說指南),這也是眾多影迷常拿來稱道的地方:

第一條:給自己找個伴,有點奇怪的那種。

《愛在記憶消逝前》能否延續《愛在三部曲》成為愛情經典?

約翰是以為文學教師和作家,艾滋海默症讓他的記憶越來越差,甚至會忘記妻子和兒女的名字,但是卻清楚的記得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妻子艾拉患有重病,主要住院。

怎麼看這兩個垂垂老矣的病人,都不應該是這部片的主角,而正是因為主人公的特殊化,才讓這部片的情感得到充沛的表達。

讓他們開始旅程的是,妻子要住院,而兩人不遠分離。

瘋狂。

不瘋魔,不成活。

在人生的最後之際,是向死而生的信念促使他們走在尋找回憶的旅途上。

第二條:一輛車配上好天氣,比較張揚的那種。

《愛在記憶消逝前》能否延續《愛在三部曲》成為愛情經典?

兩個老人的公路之旅,得要各項設施都得齊全的車——房車,名字就是影片的英譯直譯,求閒者。

吃喝拉撒睡,一輛車,包管所有。

但這輛車又不是各項技能牛氣沖天的豪車,而是一輛契合老人的“老年”房車,速度不快,設施陳舊。看起來就像是三個老人的公路之旅,但總歸,有車了。

有了車,天氣也不能差,夏天的溫度與陽光,正是適合老年人出遊的季節。

他們就這樣,開往西鎖島的海明威故居。旅途上,回憶著70年代與孩子們度假的旅程。

第三條:一起幹點蠢事,讓人翻白眼的那種。

《愛在記憶消逝前》能否延續《愛在三部曲》成為愛情經典?

在路上,就一定都得做一些蠢事。

約翰,畢竟是海明威的死忠粉,必定是不遺餘力地和人談及海明威,哪怕是餐廳服務員也不例外。滔滔不絕地自我表達,完全不知服務員的尷尬,老頑童的形象就這麼立了起來,也讓旅途增加一些笑料。

如果海明威只是約翰記憶中最直接的表達而導致的哈哈大笑,那麼在他失憶後的“胡編爛造”就真的讓人捧腹大笑。

一個老人一本正經地講述著自己出軌的事,生怕妻子不知道自己曾經是渣男……

就這樣,一個憂傷的故事裡,有了很多歡樂。

第四條:遇到一些事,莫名其妙的那種。

《愛在記憶消逝前》能否延續《愛在三部曲》成為愛情經典?

兩個身患重病的老人家,在旅途上製造的一些歡樂絕對不會是對無聊和枯燥的應對之策,而是而無意間釀造的意外事故,只是看起來有些莫名其妙。

旅途中碰到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主觀意願下想要發生的,那一切都會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甚至觸目驚心。

每一場熱鬧的小高潮之後,總是讓觀眾感到哭笑不得。前一秒老人的任性妄為,讓人捧腹;後一秒救護車的鳴叫,讓人恐慌。

這也是影片敘事的得到之處。

最後一條:要解開一些心結,不可告人的那種。

《愛在記憶消逝前》能否延續《愛在三部曲》成為愛情經典?

人從青年到老年,從見自我到見眾生。白先勇有一個觀點,人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儒、道、釋。

既然我們還活著,就不應該白白活著。

儒家把生命的意義歸於積極與至善;道家把它歸於堪破積極的徒勞與至善的虛偽;而佛家則是明白這徒勞虛偽之後,仍然熱愛生活。

儒怕死,道怕活,而佛是向死而生。

在愛情裡講述對生命的思考,從小我中思考大我的存在意義,才使得病痛漸漸遠離人身。

我們在生活中所作的一切,不就是為了能被多愛一點嗎?

我們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切,不就是為了能活得更快樂一點嗎?

艾拉和約翰在生命的最後,在加勒比的海風中,攜手等候夕陽落幕,是最美的遲暮愛情。

《愛在記憶消逝前》能否延續《愛在三部曲》成為愛情經典?

愛情,沒有模板,但有同樣的對生活的希望,對彼此的尊重。

這就是生活,不完美但很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