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代餐食品」納入網絡食品監管

打著“天然、營養、低熱量、能量持久”旗號,並宣稱能夠迅速有效減肥的代餐食品,因為迎合了當下一些女性崇尚減肥變美的消費心理,一時間風靡市場,在不斷升溫的“她經濟”領域掀起一股熱潮。而近段時間來,一些關於“代餐食品當飯吃,導致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案例被媒體頻頻披露,再次引發了公眾對於代餐產品市場魚龍混雜、標準不一、過分宣傳等現狀的擔憂。(6月27日《工人日報》)

打開網購平臺,檢索“代餐”,形形色色的代餐產品,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經營好的店鋪月銷量可達到上萬件,最常見的有各類代餐粉、代餐餅乾、代餐棒等。代餐產品一般都宣稱具有高纖維、低熱量、易飽腹等特點,有些甚至還宣稱產品具有調理身體平衡、降血脂等功效。特別是,因代餐產品貼上了“助減肥”的標籤,正好激發了女性“為美麗投資”的強大市場驅動力。

然而,代餐食品走紅以來,網上關於其真實功效的質疑,從未停止過。專業人士表示,代餐食品的營養元素含量往往不均衡,維生素、礦物質等也非常有限,無法滿足人體的需要,長時間食用還是會給人體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不僅如此,一些產品還存在具體成分不明確、用量無明確標準等問題。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消費者如若盲目食用,確實存在安全隱患。特別是,代餐產品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過分宣傳的現象依然存在。

事實上,代餐食品就是網絡食品。而網絡食品銷售,存在很多監管盲區,網絡食品經營准入和監管的缺失,造成網絡食品經營入門條件偏低,相關信息審核並不嚴格,相當一部分的食品電商平臺,連最基本的經營資格都不具備。由於沒有嚴格的審查程序和制度,以家庭作坊為據點的網上銷售平臺,很難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中的相關規定。一旦遇到質量問題,商家因逃離了常態化的市場監管,便以買家保存不當等理由拒絕賠償,給網購食品消費者維權帶來困難。據食品安全網購情況調查顯示,有近40%的消費者表示不會選擇網絡購買。他們不會購買的最大原因,也是在食品的質量方面。

因此,必須將代餐食品,納入網絡食品監管體系。首先,應加快《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的實施,建立網絡食品經營行為的准入和監管機制,在法律的架構下對網上銷售模式進行規範管理,要求食品經營者均應先辦理證照、再上網經營,從准入源頭環節引導經營者自律。同時,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能力,向消費者傳授網購技巧及有關注意事項,降低網購風險。特別是,建立健全處罰制度。網售食品的處罰方式和程度,除了要追究網店及網站的連帶責任之外,可以參照傳統門店食品銷售處罰模式,一旦發現過期或者假冒偽劣食品,要予以嚴厲處罰和打擊,並在網上進行公示。(張西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