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洱源縣是雲南省大理州下轄的縣之一,它位於大理市北,洱海之源。國土面積2875平方公里,是漢、白、彝、回、傣、傈僳等24個民族雜居、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1999年末總人口32.04萬人。洱源因自然資源豐富,被人們讚譽為“魚米之鄉”、“梅子之鄉”、“乳牛之鄉”、“溫泉之鄉”、“蘭花之鄉”“高原水鄉”“嗩吶之鄉”。

概述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洱源縣位於大理市北,洱海之源。國土面積2875平方公里,是白、彝、回、傣、傈僳等23個民族雜居、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1999年末總人口32.04萬人。洱源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被人們讚譽為“魚米之鄉”、“梅子之鄉”、“乳牛之鄉”、“溫泉之鄉”、“蘭花之鄉”“高原水鄉”“嗩吶之鄉”,是富饒美麗的地方,還以其燦爛的文化、古樸神奇而詩情畫意的人文景觀著稱於世。

地理位置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發源地,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與鶴慶縣相連,南與大理市、漾濞縣接壤,西與雲龍縣分疆,北與劍川縣毗鄰。全縣總面積2 614平方千米,國道214線、省道平甸公路縱貫縣境。縣城駐茈碧湖鎮,海拔2 060米,距省會昆明公路里程389千米,距州府下關公路里程69千米。

洱源縣地處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交界地帶,境內山嶺縱橫,層巒疊嶂,湖泊棋佈,河流如織,盆地、河谷錯落其間。東部馬鞍山、中部羅坪山、西部西羅坪山3支主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縣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湖泊隨山勢分為兩大水系,東部是氵彌苴河水系,西部為黑潓江水系,均歸屬瀾滄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綠玉池、東湖、西湖秀媲瑤池,散落縣境東部,分別經氵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南注洱海。東部多有盆地,由北至南分佈有牛街、三營、茈碧湖、鳳羽、右所、鄧川等6個壩區鎮鄉;西部是高山峽谷,分佈有喬後、西山、鍊鐵3個山區、半山區鄉鎮。東北部南無山為境內最高點,海拔3 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縣境處的烏梢箐口為最低點,海拔1 645米。

旅遊景區

摺疊自然風光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洱源,自然風光旖旎,風景名勝眾多。旅遊景點有200餘處,可分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鳥吊山等景區。西湖水鄉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蘆灣,煙渚漁歌,“翛翛然有江南風景”。茈碧湖清如碧玉,不僅以盛產珍稀古生物“茈碧花”而著名,還因裡海北岸、羆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園景色而令人神往。海西海青山擁翠,漪瀾恬靜。鳥吊山松濤窸窣,杜鵑燦爛,更有百鳥朝鳳的奇觀。境內還有許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霧靄蒸騰的溫泉和如瑞雪飄落般的梅園。湖光與山色,冷水與熱水,眾多的人文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及地處麗江、大理、迪慶三大風景區的樞紐地帶,洱源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具有資源優勢,更具有難得的區位優勢。

摺疊地熱國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大理地熱國東至濱河路,南至九氣臺村,西至江干和沙壩村居民點,北臨茈碧湖,旅遊區以清水河為環線,地呈中間大,兩頭小的月牙狀,總佔地943畝,南北直線距離1500米,是雲南省目前規模最大的標識性溫泉旅遊區之一,離214國道進洱源入口處1公里左右。是由雲南洱源九氣臺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9億元(簡稱大理地熱國)開發建設的以中國的版圖為藍本進行建設,景區依託洱海源高原水鄉風貌,以九氣臺地熱資源為核心載體,以溫泉養生文化、休閒和諧文化、水鄉生態文化、會所商務文化為內涵。以健康、關愛、成長、時尚為主題,集溫泉療養、休閒度假、康體娛樂、商務會議為一體綜合性大型溫泉養生休閒度假區。景區旅遊項目分為兩帶,五區,兩帶即北清水河景觀帶,南清水河景觀帶,北清水河景觀帶串聯白族民居建築群、蘆葦溼地,主要展示白族文化風情;南清水河景觀帶串聯貴賓客房、蘆葦植被,主要展示高原水鄉風貌。五區即入口廣場去,包括羅馬廊柱大門、大門寬90米,高9米,餐廳、停車場、商品店等設施;田園風光區包括扇形廣場、跌水泉華等設施,為地熱國的歌舞表演區;白族民居區包括庭院式民居、主題式民居、風情廣場、建設指揮部等設施,為地熱國的大眾住宿區,貴賓客房區包括多棟聯排式溫泉客房,為地熱國高檔住宿區;溫泉浸泡區,包括34個形態各異的溫泉泡池,為地熱國核心休閒區。該項目到目前為止,有836個床位,客房總共349間,其中民族院304,九氣行宮45間。

摺疊鍾靈遺址

位於右所大樓橋覆鐘山腰,寺始建於明朝,由趙際泰、李肇芳同建,寺內為文館,清雍正八年(公元1 730年)重修,並增葺大悲莊、文昌宮、覺華殿。

覆鐘山林深壑靜,一條條山泉隨山勢流淌,泉水流到那裡,那裡的樹木茂盛。鍾靈寺就建於茂林叢中,推其名意:則是地靈將鍾其秀者,人必傑。過去,此寺殿宇軒昂,古木參天,與綠玉池相映,景色十分優美。唐時曾是鄧賧、浪穹屯兵之所。

鍾靈寺,因各種原因,古時的寺殿已毀,現僅存各寺殿建築的石腳。近年來, 由當地群眾集資修復了該寺大殿,殿內佛龕上塑著三尊觀音像,長長的大殿走廊上,懸掛著一條大木魚和一口大銅鐘,登臨此地,俯視鄧川、右所壩子:那小橋流水人家,西湖的景色,一派水鄉澤國的景象盡收眼底,使人感到心曠神怡。如今的鐘靈寺是當地人休閒的好去處,也是洱源縣宗教活動的場所之

現寺內藏《鍾靈寺重修碑》一塊,碑額為橢圓形,上刻篆字“重修碑記”四字。周環花紋圖案。碑長一點一米,寬零點四三米。正楷,陰宇,十五行。每行十一至三十四字,全碑共四百五十宇。碑記載著重修鍾靈寺的經過,也是鍾靈寺這一名勝古蹟始建及重修歷史的一項不可多得的文物。

摺疊石竇香泉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位於鄧川西面的雲弄峰山腰。石竇香泉以石竇流出的水和所處的地理環境極負盛名,更以洞內的《段信苴寶摩崖碑》而著名雲南。明朝通判徐震詩曰:“石嶺嵯峨一竇穿,竇間自昔瀉靈泉,鳴琴漱玉涓涓響,濺石跳珠顆顆圓,味勝醍醐堪去疾,香侔甘露可延年。源源不捨來何處,浸說西天法雨傳”。石竇香泉有兩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廟,本主廟靠西的溶洞比較深,洞內奇石異景:石幔、石筍,石柱舉目可見,順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巖上,奇石懸掛,別有一景;石狀如一群豬擁擠在一起,細看似有一石佛像緊鑲於石縫中。這裡風景優美,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洱源.鄧川一帶的人,幾乎在讀小學,中學時都遊覽過此地。信男善女更是絡驛不絕。登臨此地、北可觀西湖景色:真是柳灣荻岸,煙渚漁歌。東可看彌江百里,真是如長蛇列陣,南可賞洱海風光。

石竇流出的水,香冽可邑,水質清澈。據傳南詔時期,德源城鄧賧詔城內的飲用水是從這裡引去的。關於這點,在德源城遺址上曾出土過陶質水管,但因未正式發掘過遺址,至今尚未發現當時的水管路,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謎,如果今後解開這個謎,對研究南詔,特別是鄧賧詔的政治、經濟、軍事、水利建設是有重要價值的。

石竇香泉的另一個價值就是在該地的南洞內,刻有一塊摩崖碑,碑寬o69米,高o9米。文十八行,共411字,它是洱源縣年代最早的明代白文碑,內容是記載捐田建寺的經過、所以又叫《舍田碑》,《新雲南通志》金石考裡對該碑有著錄,此碑是研究古白語和當時歷史的一項重要文物依據。一九九三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此碑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摺疊潛龍庵遺址

遺址位於洱源縣水泥廠內。據《浪穹縣誌略》載:“漕龍庵在石龍寺左,明建文帝結庵居此。後焚之而去。邑人何星文,姚安高土官重建,取石竇內所藏遺像奉之。咸豐中,兵燹毀,僧本敬重建”。又據《初建潛龍庵記》載:“師入滇,或為緇流,或為黃冠。雖面楚北粵,遷處無恆,西蜀東黔,暫亦止息,獨往來滇中居浪穹者九年,先是楊應能、葉希賢募建一庵。”現潛龍庵因各種原因已不存。只留有遺址及楊、葉二忠墓,、但潛龍庵遺址充分證明了建文帝曾到洱源縣逃生居住過的那段歷史:建文帝,名朱允文,是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的第二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 392年),朱標死,朱允蚊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朱允文即帝位,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允蚊上臺之時、諸王割據的局面十分嚴重。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建文帝實行了“削藩”,遭到諸王群起反對。於建文元年(公元1 399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起兵南下。發生了歷史上的“靖難之役”。最後朱棣奪取了政權,是為明成祖。建文帝只有出京逃生。關於這段歷史,《節錄明建文遜國記略》中載:“宮中火起,皇后馬氏崩,帝倉卒間,忽內臣舁一篋至,且述高帝遺命曰‘後有急。即出此 ’啟之,得度牒三,曰應文、應賢、應能、僧服如之、”於是,建文帝偕楊、葉、程至湖北、湖南,最後來到雲南,其中在雲南時間最多。曾在浪穹(今洱源縣)寺庵(潛龍庵)、古洞(眠龍洞)居住。” 《浪穹縣誌》中載有趙州師範《過潛龍庵感賦》。舉人楊志伊《潛龍庵步邑侯周君原韻》、知縣黎納《潛龍庵吊明惠帝二首》、知縣黃元治《潛龍庵》、知縣周沆《題葉楊二先生本主記》,楊淳《重修二忠墓記》等詩章。民間也流傳著關於建文帝在洱源的不少傳說故事,知縣黃元治題潛龍庵楹聯為:“祖以僧為帝.孫以帝為僧,轉眼盼興亡,法席難追皇覺寺。君不元竟歸,臣不歸竟死,撫膺悲宇廟,欽鍾莫問景陽宮。”清白族學者楊以和題眠龍洞大門聯為:“洞天偶引團龍眠,銷魂萬里。石札堆尤真主渴。飲恨千秋。”清白族學者楊葛廬題眠龍洞洞口聯為:“七百里燕子飛來叔不以父命為侄尊唯知天倫為重。四十年龍眠無用君竟得人歸故土臣不幸魂落他鄉”。

摺疊舊州三塔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舊州一塔、制風塔、象鼻塔通稱為舊州三塔。儘管它們建造年代和建造風格不同,但三座塔於1 988年同時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佈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舊州一塔位於舊州村北一公里處。塔為密簷式十一級方形磚塔,銅質寶頂,石質基座(邊長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層長寬各2.5米,全塔約高1 5.4米,每層出簷,結構以及窗洞、龕塔與大理弘聖寺塔相似,根據塔的建築結構、塔磚大小、磚上的紋飾銘文:又根據古晟撰寫的《一塔寺募捐啟》記載:“雲南大理古稱佛國,境內有佛都(崇聖寺),神都(聖源寺)。仙都(金圭寺)雲號,當時合今大理,鄧川治之,故大理佛教之興隆、即鄧川佛教之興隆也,在建立大理三塔的同時,又在鄧川建一大塔、為天平塔。”所以舊州一塔應為大理國時所建、一千多年過去了,但此塔仍巍然聳立。

制風塔,位於右所鄉元井村西山麓,塔為十二級空心方形磚塔,每級四面皆有方孔,從塔頂倒數第三層掛有風鈴四個(這也是制風塔建築上的一大特點)。塔身最下層南面開有一門,第二層南面鑲有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Sx5年)的《重修制風塔碑》。塔身長寬各2.7米,塔高1 7米左右,塔座南面鑲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有“進士及第”和“魁星及第”字樣。東面鑲有一石碑,上刻“翰林及第”字樣。西面有一龕洞,內存放獨角石獅一尊,此塔保存完好、據《重修制風塔碑》載:“鄧邑形勝,宮霍相維淹,有左崤古隴之勢,獨西南一隅凹坦下陷(形成一個風口)。背拱羅坪諸固心,當秋冬及,春風濤吼,攆集鄧邑,搖盪邊境,一方為之不安寧”。為了鎮風,特建立此寶塔、名曰制風塔。

象鼻塔,位於舊州村後的象鼻山上,建於光緒十三年(公元18R7年),為八級方形實心磚塔,塔基部長寬各4.2米,高約l 2米,塔上嵌有一石碑。上刻“文光射鬥”四字,(碑長0.7米,寬O.3米)。

舊州三塔遠觀如三足鼎立、其地居山麓,風景如畫,如登臨遠眺,則西湖如鏡,山色翠微,整個鄧川壩子風光一覽可盡,它是古時一方之佛場,也是僅次於大理三塔的一項古塔建築群及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指南

摺疊美食

洱源即洱海之源,是高原明珠雲南洱海的發源地,當地的白族風味食品繁多,這裡介紹當地兩種風味食品。 

乳扇是一種呈扇形的乳製品,分乳白色、乳黃色兩種,具有營養價值高、醇香可口等特點,是洱源白族群眾待客的一道上等菜。乳扇產於洱源縣民間,其製作方法是:先在鍋內放入少量的酸水後加熱,再傾入鮮牛奶,用竹筷輕輕攪拌,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涼在竹架上,就形成了顏色黃中帶白、純潔光亮、形薄如紙扇的乳扇了。

乳扇的食法很多,可生吃可熟吃,也可燒、炸、煎、煮等。用乳扇、烤茶、核桃面等泡製的白族三道茶,令人回味無窮。乳扇是白族人最愛吃的日常佳餚。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洱源乳扇

木瓜雞是洱源白族人民美食文化中一道名菜。先將已宰殺的嫩雞洗滌並去骨,將雞肉切成小塊,雞雜切成細塊,放入油鍋中用油炒5 分鐘左右,然後,再加木瓜(2至3個),去皮後切成細片或細絲,連同食鹽、草果、薑片、辣椒、大蒜等作料一道放入土鍋中,蓋上鍋蓋,在炭火中燉煮約30分鐘,即可食。白族木瓜雞,除保持木瓜的治風溼、活血散瘀等藥理作用及雞湯的營養滋補作用外,還有增進食慾、醫治胃炎、安心養神等功效。

生皮是一道獨特的美味。生皮,白語又叫“黑格”,即生的豬皮和豬肉。逢年過節或者日常小聚,洱源人總會以涼拌生皮作為自己的招牌菜和特色菜。最近幾年生皮的吃法在鶴慶、大理周邊城鎮等地逐漸流行,併成為大理的一道特色民族菜,生皮選材與製作都特別講究。上好的生皮選取豬後腿肉和裡脊、腰脊作為主料,生皮要切得細而不碎,蘸水選取地道的梅子老醋、野花椒、糊辣子、大麻籽還有蒜末、生薑、芫荽(香菜)、冷開水、白糖、鹽巴、醬油、如果能有山胡椒那更好,蘸水的配製是非常講究的,如果蘸水不好,那生皮立馬降格了。

摺疊交通

從昆明到大理是很方便的,現在已經開通了從昆明到大理的高等級公路,24小時都有車在兩地間往返,只有6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大理。票價根據車型,一般在100~150元之間。乘車地點:昆明馬街西部客運站。如果是坐飛機的話,票價就要貴一些了,是340元。

洱源就在大理城北略偏東約70公里。如果想縱覽洱海,直溯洱源,最好的遊覽方式是:從城區內乘出租車到大理下關的洱海公園,只需要5元錢(大理出租車起步價)。然後在這裡開始乘船,木船、快艇都有,不過別忘記上船前先將價格談妥。然後從洱海一直行船到洱源,一定可以讓你體會到泛舟海上的感覺。

不過如果要方便一點,可以直接乘專線車到洱源,然後再坐船遊覽。

摺疊最佳旅遊時間

洱源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具有乾溼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恆溫”、立體氣候和區域性小氣候明顯等特點。四季皆適宜旅遊[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