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流水扶貧石雞「業技三扶」助力脫貧攻堅

山泉流水扶貧石雞“業技三扶”助力脫貧攻堅

“爭取三年時間,讓我們今天還是這些‘小個子’的黃山扶貧石雞,成為‘小巨人’的大產業,真正實現我們的‘生態養石雞,貧困變致富,實現中國夢’的綠色發展願景。” 7月12日上午,在黃山市休寧縣山泉流水石雞專業技術協會掛牌儀式上,會長王國勇說道。

據悉這是全市第一家石雞專業技術協會,共有會員52人,縣內石雞專業合作社4個,已在縣內外貧困村建成聯養基地9個。源芳鄉芳田村便是其中一個。芳田村轄4個村民組,共有123戶40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4戶85人,通過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目前有未脫貧戶2戶2人,2017年底已實現貧困村出列。“農業項目有其特殊性,我們這裡高山村落野生石雞很多,說明這裡正好適宜養石雞。”芳田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鬍建平說道,“去年我們專門成立了石雞養殖合作社,依託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村+貧困戶的模式開展石雞養殖,一年間便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10萬元的收入,許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就業便增加了家庭收入,下一步,我們還計劃開闢2個公益性崗位,聘請貧困戶專門開展基地養殖看護等工作。”

石雞養殖不僅成為該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一項重要的扶貧產業,村裡的基地建設項目還先後為該村7名貧困人口提供就近就業機會,發放工資近萬元;同時,依託黃山龍王潭生態園有限公司的“扶貧千萬元行動計劃”,免費為有意願的貧困戶開展場地建設、石雞養殖等技術培訓4期近30人次,提高貧困戶養殖技能和水平,實現了扶貧與扶業、扶技有機融合。“我家裡在村裡基地做了幾天活,我就生病住院了,他就不能幹只能照顧我了。”源芳鄉芳田村貧困戶洪芬來說起這件事時笑著說道,“雖然還不夠我看病的錢,但也還好,就快70 歲了做了幾天也還做了1000多塊錢”。

鏈接:石雞,即石蛙,標準名棘胸蛙,又名石蛤、山雞、石凍、飛魚、石鱗、石蛤蟆、石蝦蟆、石坑蛙、石亂、木槐(川南)等,是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一種動物。生活於中國南方的山溪水坑內或石洞巖隙中,習性晝伏夜出,主要食物為昆蟲及其幼體。雖然石蛙具有悠久的食用歷史,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較高,《本草綱目拾遺》《中國藥用動物志》教載石蛙有滋陰強壯,清涼解毒,補陰虧,驅癆瘦,化瘡毒和兼補病後虛弱諸功效,其蝌蚪能烏髮,蛙卵有明目之功效”。中科院權威部門化驗檢測結果顯示,石蛙體內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8種氨基酸含量高,穀氨酸含量達11.9%。石蛙對促進小兒骨骼生長髮育十分有效。但人工養殖較難,一旦人工養殖石蛙成功不僅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還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