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初心依舊,傳遞正能量打造有「愛」之「家」

2月14日(臘月二十九)晚,《2018遼視春晚》精心打造了五個多小時的精彩節目,陪伴觀眾歡度喜慶佳節,營造闔家歡樂的新春氛圍。《2018遼視春晚》繼續弘揚“家文化”這一中華傳統文化,以新時代為大背景,節目內容貼近老百姓,以觸發觀眾心靈的共鳴,打出有關“愛”的文化情懷。因此在《2018遼視春晚》落下帷幕後,其極具現實意義的語言類節目,依舊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2018遼視春晚》延續了自身語言類節目的優勢,以“新時代·閤家歡”為主題,將日常的家庭矛盾,如“空巢老人”、“催婚”、“婆媳問題”、“子女教育”等搬上舞臺,通過小品反映現實生活,傳遞社會正能量。

遼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初心依舊,傳遞正能量打造有“愛”之“家”

遼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初心依舊,傳遞正能量打造有“愛”之“家”

聚焦父母子女問題 陪伴才是最好的愛

藝術創作既要勇攀高峰也要貼近生活,《2018遼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在創作時,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打“家”文化,使得語言類節目十分“接地氣”。小品《團圓飯》、《媽媽的嘮叨》,聚焦父母子女的矛盾,展現了父母對子女偉大無私的愛。

小品《團圓飯》中,潘長江緊追時尚潮流預定了“共享兒子”鞏天闊陪吃團圓飯。小品中,潘長江用三種心態的巨大轉變呈現了一位父親的心境:從初始難抑的思子之情,到兒子歸家時的驚喜不已,再到深藏情緒假裝不在意的落寞,這三種毫不違和的矛盾心態,展現出父愛的隱忍與偉大!小品《媽媽的嘮叨》則從側面表現了默默付出的無私母愛。閆學晶是一名典型的當代母親,她可以為了女兒菅紉姿的幸福,日日“催婚”;她害怕女兒擔憂,偷偷做白內障手術。閆學晶的行為無疑是中國千千萬萬母親的縮影,這不禁引發了許多觀眾的共鳴。

這兩個小品切實抓住了觀眾的精神需求,真實展現了父母對子女的深切熱愛,同時,也闡明瞭一個簡單的道理:陪伴是最好的愛。遼寧衛視作為主流媒體,在《2018遼視春晚》上,將社會熱點融入小品,創新性的進行了二次創作,蘊含著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弘揚了新時代的正能量,彰顯了《遼視春晚》有溫度、有深度、有情懷的責任擔當。

遼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初心依舊,傳遞正能量打造有“愛”之“家”

遼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初心依舊,傳遞正能量打造有“愛”之“家”

直面相關家庭矛盾 打造新春和諧大家氛圍

《2018遼視春晚》的語言類節目以“新時代·閤家歡”為主題,關注平凡家庭的生活,傳遞“家和萬事興”的正能量。

提到家庭,熱議度極高的便是爭論不休的“婆媳關係”。這次,蔡明化身“好婆婆”,與“老搭檔”李建華帶來了小品《特殊任務》。而由高海龍、萬美鱗、郭子歆等演繹的小品《值日生》,則反映出了長輩對孩子的愛。幾位長輩為自己的孫子做值日,卻在回憶中重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道理,這也讓他們反省了自己的做法,更讓很多觀眾也反思自家孩子的教育問題。

《2018遼視春晚》中的每一個小品都具有深厚的時代特色,無論是《特殊任務》中的“婆媳”關係,還是《值日生》中的“子女教育”問題,都反映了既存的社會問題,引發了眾多觀眾的共鳴。不僅如此,《2018遼視春晚》的所有節目都有著“以小見大,引人深思”的內核,其多維度的詮釋和解讀,發揮了節目超出內容外的警醒人、教化人、引領人的藝術作用,展現了《遼視春晚》的人文情懷與社會擔當。

縱觀整場晚會,每一個節目的背後都有著深遠的寓意。《2018遼視春晚》不僅做到了有情懷,更凸顯了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新時代正能量。春寒料峭,遼寧春晚卻用一顆赤子之心溫暖了無數觀眾,打造了一臺歡笑與情懷並重的“暖心”春晚,其收視口碑雙贏的原因顯而易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