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子在奔跑》用陪伴打開自閉人生

《我的影子在奔跑》用陪伴打開自閉人生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講青島一個7歲男孩,在爸爸病逝、媽媽改嫁斷了聯繫後,跟著爸爸的老同事送快遞。評論裡都在討論應該給他媽媽定罪判刑,我想人都不是無情物,可能他媽媽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呢。我不太相信一位母親能有多狠心,尤其在中國。

無獨有偶的是,最近在多部電影裡看到不同面貌的母親。今年奧斯卡熱門影片《佛羅里達項目》裡帶著女兒租住廉價旅館的年輕女孩,《奇蹟男孩》裡為了在家教兒子念功課放棄個人事業的母親。不管她們曾忽略人生其他多重要的一環,單在為人母這件事上,她們讓孩子感受到了陪伴的愛。

昨天看的這部《我的影子在奔跑》,小主人公修直的誕生,對他的家庭而言並不沒有什麼非凡的意義,父親甚至放棄了他。影片沒有明說原因,或許在母親的愛面前,這些並不重要。所以當張靜初扮演的母親田桂芳在修直上幼兒園時被確診患了輕微自閉症時,她能那麼坦然地做好十足準備地去接受這個事實:這是我的孩子,他變成什麼樣都不會改變我對他的愛。而不是哭天搶地、怨天尤人,或是寄託於什麼特殊機構,因為所有這些無用功都只是把孩子當成了累贅。

可能對許多所謂自我意志強烈的成年人來說,會覺得沒必要做到像田桂芳為了陪孩子上幼兒園而停職。但是,從影片中對田桂芳在育兒態度上的許多表現可以發現,這樣的女性在職場中也是一往無前的。她獨立果斷(以割扁桃體為首,與母親多次爭吵),立場堅定(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幼兒園、小學),對自己的需求十分清晰(兒子第一,事業第二,愛情第三),有想法就竭盡全力地去實現(為讓修直讀完幼兒園所做的一切),最終讓修直異於常人的物理、邏輯分析等能力,隨著成長逐漸成為改變他人生的鑰匙。難怪別人說能培養出天才的母親,本身就是真正的天才。

這幾年也聽過不少來自自閉症患兒家長的故事,他們提到最多的就是“陪伴”二字。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和耐心,自閉症兒童需要的則更多。陪伴,犧牲的可能是生活、理想的完整,換來的卻是大人與孩子人生的圓滿。陪伴,是一項讓人熱淚盈眶的事業。尤其對女人而言,這種情感無法用其他男人的愛來替代。所以田桂芳能二話不說地拒絕男友為二人世界將修直送去天津讀書的提議。十七年後,修直要去美國讀書時,田桂芳頓時會覺得自己的人生缺了一塊。

《我的影子在奔跑》多年前曾在電影頻道傳媒大獎等很多電影盛典上獲得一致好評,一直拖到今年才上映,想必背後也有其不言自明的苦衷,其社會意義高於商業訴求,希望這部電影能在當下百花齊放的市場裡拿到一個好的票房成績,吸引更多人關注自閉症兒童和他們的家庭,至少讓孩子們知道在現在這個社會活下去不僅不難,未來還會更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