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總有一個陳韻如在內心求救

《想見你》是2020年第一部大熱的劇集,它的流行不僅體現在數據上的好看,也在於它激起了社會不同群體的討論,關於愛情、記憶、身份認同,對它的褒獎已經不需贅述。

《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想見你》海報

簡而言之,《想見你》是一部採用莫比烏斯環結構,探討青少年身份認同的作品。所謂莫比烏斯環結構,就是說敘事無所謂起點,也無所謂重點,人物在不同時空裡流動,因為某些原因而重複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想見你》中,即黃雨萱、李子維、莫俊傑、陳韻如、王詮勝這五個角色,他們雖然分屬不同時空,但彼此故事交織,因為某些原因而陷入了一種命運的輪迴。

《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串聯《想見你》劇情的重要概念

《想見你》的時空敘事不是單一時空或者雙時空,而是三重時空&雙莫比烏斯環的結構,李子維、黃雨萱、莫俊傑、陳韻如是這個結構裡最重要的四個人,這部劇探討的不只是愛情,它還包括青少年的身份認同問題,愛情故事只是一個流行的載體,否則,莫俊傑這個角色會是雞肋,但深入去看,莫俊傑這個角色非常重要,李子維對莫俊傑的友情,莫為了所愛之人做出的犧牲,也是觸發莫比烏斯環循環流動的原因之一。因此,劇中討論的愛不只是肌膚之愛,而是人與人深層次的羈絆——為了這羈絆、這個想見你的信念,可以犧牲自我的信念,觸發了莫比烏斯環的按鈕,於是時空交錯,故事重複上演,可劇中人不知,結束閉環的關鍵,不是想見你,而是忘了你,也即殘酷的是——要拯救所愛之人,你要從他的生命中撤出。這才是《想見你》的殘酷之處,也是人生選擇的兩難。

《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陳韻如(柯佳嬿飾)

然而,《想見你》雖然立意不凡,在敘事結構上也下足了功夫,但在故事完成度和人物塑造上仍有一些缺憾,這個缺憾的典型體現即是陳韻如這個角色。在故事中,陳韻如是一個有原生家庭創傷(母親重男輕女)、從小內向孤僻的女生。她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校園生活中受到排擠,回到家裡,儘管她承擔了許多家務活,仍然被母親視作比弟弟低一等的存在。在不被看重的氛圍下,陳韻如漸漸養成自卑討好型人格,當同學李子維和莫俊傑關心她,她會把對方視作很重要的朋友,對李子維,她更引以為內心摯愛,但她不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愛,而是扮演黃雨萱,期盼博得李子維的喜歡,反而適得其反做出了一些傷害李子維感情的事情。

陳韻如在劇中是點題的角色之一,對她的塑造,暗含了編劇對青少年身份認同的探討。在接受傳媒採訪時,《想見你》的編劇林欣慧曾說:“其實我們寫的三個青少年主角身上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而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特別。”“自閉、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懦弱的陳韻如,從來不是討喜的角色。但她不是工具人,更不是靈魂穿越的容器,與受矚目的主角一樣,她也是被困在莫比烏斯圓環中的受害者。”(《|困在莫比烏斯圓環的自我認同》)

《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呈現在陳韻如身上的特質,是一個怕字。她怕自己不被喜歡,怕自己永遠是一個不討喜的小角色。這樣的情感凝結在該劇為陳韻如定製的歌曲《逃》裡,歌詞寫道:“我怕/我怕沒有資格/我怕沒有選擇/我怕我不值得/最怕/怕誰又離開/離開不再回來。”在劇中,李子維說他不久後要出國時,陳韻如悵然若失,因為她怕自己終於遇見喜歡的人,又離開。同樣,她之所以假裝是黃雨萱,一言一行模仿黃雨萱來和李子維相處,是因為她內心對自己不自信,她覺得李子維不會喜歡真正的她,而是喜歡黃雨萱。

《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陳韻如因模仿黃雨萱而遭到觀眾謾罵

陳韻如這一角色本可以有豐富的層次,引導觀眾理解內向、孤僻的群體,但在輿論中,出現的卻是對陳韻如的大肆謾罵,以及觀眾對李子維、黃雨萱的一致讚美。隨著劇情的深入,陳韻如成為一個不討喜甚至招人恨的角色,社交網絡上不乏“陳韻如怎麼不快點去死”、“陳韻如煩不煩”這樣的留言,以至於理解的情感被擱置,取而代之的是對愛情神話的歌頌、對孤獨患者的討伐。然而驀然回首,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多少人是李子維和黃雨萱,有多少人又是陳韻如和王詮勝呢?當人們紛紛為李子維和黃雨萱的故事喝彩,他們實際上只是愛情神話的載體,為了滿足觀眾期待而造出的羅曼蒂克美夢,而回到現實,仍有許許多多人是不討喜的陳韻如,是遊走在城市邊緣受傷的刺蝟。

《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番外短片《藍色初戀》講述了王詮勝(許光漢飾)的故事

與陳韻如存在共性的是劇中著墨不多的王詮勝。在未刪減劇集中,王詮勝是一個孤獨、不討喜的男生,因為性取向的不同,他遭遇同班同學的辱罵、毆打。在學校,王詮勝喜歡一個男孩阿哲,他表白了,但是阿哲拒絕了他,並覺得同性戀噁心,不久後,王詮勝跳海自殺。死前他說:“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不管我喜歡誰,都不再奇怪。”

《想見你》的編劇本意是通過陳韻如和王詮勝引導觀眾思考身份認同問題,增加人與人的理解和包容。可惜,或許是出於推動戲劇衝突、製造矛盾點的緣故,陳韻如在劇集後半段成為一個功能性的角色,她不好的地方被放大,人性中的優點卻被隱藏,觀眾不喜歡她,是因為劇中大量呈現了她自私的一面,讓觀眾看到她對母親、莫俊傑是如何地不體諒,彷彿她成了一個“作女”,一個拖累別人的自私鬼。

可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所表現的層次應當是豐富的,他的行事邏輯是複雜、不能被單一線索所解釋的,也就是說,他固然受到原生家庭、學校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但這些影響本不該是單一的正向或反向,人們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經濟貧窮、重男輕女的家庭,也不乏開朗活潑、努力自強的兒女,而一個養尊處優的富貴門庭,也不乏內向自閉的孤獨患者。但在《想見你》中,複雜的因素被簡化為原生家庭決定論或環境決定論,導致了陳韻如這一角色塑造的扁平、符號化,一個本可以被理解的人物,成為被唾罵的棋子,這是該劇遺憾的地方。

與此同時,王詮勝這一角色也因為刪減等原因,在騰訊播出版中沒有得到充分展現,以至於當觀眾津津樂道李子維、黃雨萱的愛情故事,王詮勝近乎被遺忘,他最初為何而死也不再被追究。性別認同、性向多元本是亟待討論的議題,藉助《想見你》颳起的東風,傳媒大可以借王詮勝為引子,探討現實中被侮辱和被損害的邊緣性別群像,但因為王詮勝角色內容被削弱,這扇討論的大門也就沒有開啟。

《想见你》:总有一个陈韵如在内心求救

莫俊傑(施柏宇飾)

而該劇塑造相對豐富且契合身份認同議題的角色,是劇中男二號莫俊傑。戴著助聽器的他,從小因耳朵問題被冷嘲熱諷,李子維友誼的溫暖,讓他在黑暗中看見光亮。莫俊傑和李子維友情的故事,成為劇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他們不像符號,而像是我們在學生時代會遇到的真切人物。

喜歡同性的王詮勝、戴著助聽器的莫俊傑、自卑討好型人格的陳韻如,他們各自特別,又同樣分享著千禧一代的孤寂。陳韻如在日記裡的自我表白、在雨夜的獨自奔跑,還有王詮勝給喜歡的人送出的早餐,都是他們自我求救的信號,也是卑微者渴求認同的隱秘寫照。面對這些求救,局外人所要做的不是嘲笑、辱罵,而是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共情。

畢竟,當我們身處熱鬧、格格不入時,總有一個陳韻如在內心求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