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爲「無知」買單?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主動學習遠比被動學習重要。

系統學習遠比碎片學習重要。

向內學習遠比向外學習重要。

專業學習遠比跨界學習重要。

知識付費時代

在迅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知識需求和知識需求方式都發生升級,跨界化和碎片式學習,把人的時間拆的支離破碎,如何來利用這些碎片時間學習?傳統的閱讀方式和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需求。在互聯網和市場經濟的催化下,產業集中向技術密集和智力密集型轉化,以無形資產存在的知識資本在生活中作用越來越凸顯,於是催生出了新的消費模式——知識付費。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其商業價值。

在剛剛過去4.23世界讀書日,喜馬拉雅、知乎、蜻蜓FM等平臺圍繞“書”的各種活動,有的甚至有刷屏之勢,為什麼一個普普通通的讀書日,一下子就商業化如此之重,甚至大有成為知識付費領域雙十一的勢頭。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以無形資產存在的知識越來越被重視,知識的價值正在迴歸,這種省時省力、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知識付費的風口已經來臨,誰能把握制高點誰就能飛起來。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知識付費的變局

知識付費從2016年出現,經歷了2年的質疑和吹捧,整個市場總算開始趨於穩定和成熟,隨著行業的深入,產品的成熟和消費習慣的形成,知識付費將在今年迎來新的爆發,內容創業也將迎來一個新的變化。知識付費市場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1.知識付費的邊界日益模糊

知識付費涉及的種類和範圍變得越來越豐富。現在很多湧現出來的、打著知識付費旗號的產品,已經很難說是純粹的知識,而更多具有“觀點傳播、內容娛樂”的特徵,從而應該被歸入“泛知識付費”的範疇。邊界模糊的付費產品會越來越多,與KOL們的自媒體、與娛樂內容的交融是一個大趨勢。在碎片化時代,人們的注意力維持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需要“短獎賞迴路、立刻就能high起來”的內容娛樂消費品,娛樂效率會是未來的關鍵。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2.“焦慮感生意”正在讓位於“興趣閱讀”

知識付費的暢銷=普適+痛點+易用+名人+群體+促銷+包裝+心理。

中等收入人群對各種中長尾垂直興趣的熱愛分散轉移了注意力,這樣可以暫時忘記焦慮。知識付費已經開始呈現“多元群峰”效應。比如《跟著龔琳娜學唱歌》《這才是你要的性》《古典音樂很難嗎》《王立群品經典宋詞》《京劇其實很好玩》,這些都更多是基於興趣的陶冶情操。知識付費的多元化,會給更多人機會。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3.富媒體的效用正在顯現

聲音的價值正在凸顯,那就是不僅賣知識,更要賣體驗、賣氣場、賣人設。比如《跟著龔琳娜學唱歌》,沒有聽聲音,看再多文字恐怕也像“看書學不會游泳”。蔡康永的情商課只有配上他娓娓道來的親切聲音,才真正有和風細雨的情商感,更像是一種心理按摩。從根基上具有富媒體特性的知識付費會更有潛力。儘管消費效率不如文字圖片可以一目十行,但是用戶要買的本來就不只是文字資訊,而是試聽體驗,是創作者的人設和氣場。一旦沒有後者,枯燥的文字將全無意義。

4.原生大V正在崛起

很長時間裡,知識付費的暢銷一直被認為是粉絲經濟的勝利,“自帶流量和現實扭曲力場”是第一批吃到螃蟹者的特徵。代表如高曉松、馬薇薇、羅振宇,本來就是具有強大人設光環的KOL,他們的內容從一開始就註定會有很多粉絲埋單。隨著時間推移,原生的大V正在抬頭。陳志武、蒙曼、徐潔這些本來並不為大眾所知的牛人,開始藉助平臺為眾人所知。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5.UGC和諮詢模式受阻

在知識付費“四國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模式有四種:喜馬拉雅和得到的付費節目和課程、知乎的付費分享會(live)、分答的提問諮詢、樊登讀書會的知識精讀(拆書)。一方面,知識付費具備一定的門檻,從業者須具備一定的“包裝”能力和“造星”潛質,人人都賣知識的UGC模式走不通;另一方面,首先成熟起來的模式就是“付費訂閱”這種簡單粗暴的模式。在線教育、問答諮詢等模式走得並不順暢,前者須對抗人們稀缺的注意力,後者太非標,很難想象規模化地開展。

6.拆書和讀書會的興起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7.技能學習正在抬頭

競爭日趨激烈,壓力日益巨大,一技之長是大眾的安身立命之本。學車熱、英語熱,本質上都是為了就業競爭的技能學習熱。而現在,利用視聽媒介付費演示一技之長的廚師們、聲優們,似乎正在趕上新一波熱潮。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願意為“無知”買單?

知識付費市場還在不斷變革,未來的知識付費產業,究竟是一個多大的市場規模和容量?尚難判斷,就像羅振宇的那句“能看得到的風口近乎縹緲”。但至少,它讓人們多了一條用碎片化時間探知未知的新路徑。至於“潛質”能不能浮現成為現實,只有繼續前行,才能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