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創造出千億帝國,爲員工建房給百萬福利,卻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在浙江這塊有眾多大企業的城市,除了有聲名遠揚的阿里巴巴以外,還有一個十分低調的民企,它的名字叫海亮集團。2016年,海亮集團全年營收達到1502億,只比阿里巴巴少80億。

而如此龐大的企業掌門人,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馮亞麗。

在很多方面,馮亞麗都不像一個千億企業的掌門人。她多年住在70平米的兩居室,穿工作服,吃食堂,很少有員工叫她馮董,而是叫她“四姨娘”。

她創造出千億帝國,為員工建房給百萬福利,卻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上世紀60年代,馮亞麗因為父親的“海外關係”,6歲時便跟隨家人被下放到諸暨市湄池鎮湖西村。家中孩子多,卻只有父親一人的微薄工資,缺衣少食是常態,冬天經常連生爐子的煤炭都買不起。

為幫父母分憂,給家裡換“工分”,馮亞麗和兄弟姐妹天矇矇亮就端著簸箕去拾糞;弟弟妹妹年齡小,眼饞別人吃瓜子,馮亞麗就帶著他們去撿別人吐掉的西瓜子,回家洗乾淨炒著吃;沒有衣服穿,就穿著哥哥的衣服去學校。

而作為被下放人員子女,馮亞麗不僅吃不飽穿不暖,還時常要遭受別人的白眼和歧視。正是童年的經歷,讓馮亞麗產生了改變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強烈願望,也培養了她凡事都拼命努力的性格。

高中畢業後,馮亞麗憑藉裁剪手藝進了一家鄉鎮服裝廠。在廠裡,別人一天做15件,馮亞麗要求自己做20件,不幹完堅決不回家。

她創造出千億帝國,為員工建房給百萬福利,卻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大多數女工只關心自己本職工作的一畝三分田,馮亞麗卻除了服裝加工,還主動研究生產技術和機器設備的參數原理。憑著這股拼勁,馮亞麗在服裝廠,從女工幹到小組長再幹到車間主管,最後成了整個廠的生產和技術主管。

那時馮亞麗的弟弟馮海良在全國做小五金生意。馮海良與店口鎮供銷社合作,賺到了第一桶金。1988年,馮海良出資成立了諸暨縣銅材廠,生產銅棒,供應五金企業生產鎖芯之用。

廠子是成立起來了,可光靠馮海良一個人根本無法支撐。1992年,馮海良找到了姐姐,希望馮亞麗能來幫自己主持銅材廠的工作。看到弟弟那麼苦,心疼弟弟的馮亞麗,答應了。

馮亞麗一心想幫弟弟分擔壓力,但一直在服裝行業的馮亞麗,對於有色金屬行業一無所知。對於銅棒加工、有色金屬生產技術更是一竅不通。

而為了弄懂銅材生產這一行,馮亞麗每天泡在車間向老師傅學、向員工問,晚上回家還要接著看書。一年多苦幹下來,馮亞麗把“鑄造、軋製、人工拉模、拉絲、退火”整個工藝流程摸了個透。

1996年,銅材廠更名為浙江海亮銅業集團有限公司。而這一年,全國銅加工市場突然出現緊縮,海亮生產銅棒根本找不到訂單。

她創造出千億帝國,為員工建房給百萬福利,卻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在外跑市場的馮海良,每天給馮亞麗打電話:“姐,有沒有訂單?”連續4個月,一張訂單都沒有。沒有活幹,工廠人心浮動,很多人私下討論“海亮是不是要完了?”。機器的轟鳴聲日漸安靜,廠裡陸陸續續走了100多人。

馮亞麗急得滿嘴起泡,她跑到深圳推銷銅管,卻毫無成效,畢竟海亮的銅管比別家價格貴了800多,合格率還很一般。馮亞麗心裡想;“既然別人能做到高質量,低價格,海亮為什麼不行?”

她將銅管生產中的每一個環節仔細羅列出來,什麼地方可以優化,什麼地方需要補強,什麼地方可以砍掉。 研究一段時間後,馮亞麗召集十幾個車間主任,集中封閉一個月,將銅管生產中的160多個生產環節重新優化,壓縮成95個。僅此一項,就節省了幾百萬的人工費用。

她還嚴控各環節的費用預算,一旦超支,費用自理。而為了提高質量,馮亞麗還想出了 “連坐制”,一旦產品質量出了問題,第一責任人首先是車間主任,其次是班組長、最後才是員工。這一下,管理人員都在辦公室坐不住了,手把手地帶領工人幹。

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革:1997年6月,海亮銅管的價格比市場報價低了15%;1997年11月,產品達標率從50%提高到了85%;1998年,產品達標率提高到100%。

她創造出千億帝國,為員工建房給百萬福利,卻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性價比極高的產品以及絕對的誠信,讓海亮的企業生產規模和業務版圖的迅速擴大,2000年時,海亮已經成了全國最大的銅加工企業之一。

馮亞麗也是出了名的 “對員工好”, 為了給員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海亮投入上億元建造了佔地262畝,總建築面積5萬多平米,集辦公、員工住宅、休閒活動為一體的高標準花園社區;投資近千萬與中南大學、浙大、同濟大學、南開大學聯合開設MBA研究生班和本科班;撥款1個多億,成立海亮慈善基金,為因事因病致困的職工和社會人群解困救急;海亮工會還每年出資上百萬,為員工生日、婚假、產假提供福利……

馮亞麗對員工的“好”,還體現在對員工的感情上。上萬人的企業,馮亞麗直接可以叫出名字的員工有3000多人。這並非是她記憶力有多好,而是善待員工之後,流動率低,老員工多,時間久了自然就記得住;

很多人問她經營秘訣,她笑著說:“沒啥奧秘,做企業其實就三點:視野遠一點,做事實一點,對員工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