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如何?

571226719


溥儀有個回憶錄:決定退位時他才是個6歲孩子,坐在隆裕懷裡,地上跪著個胖老頭(袁世凱)痛哭流涕。很明顯做出最後決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請注意:此時實際情況正和現場情況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組成裝備精良的北洋第一鎮派往湖北前線,北京及回東北老家必經之路山海關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鎮等部接管。(她姑媽慈禧要活著非抽死她,大清立國300年從來都是綠營做先鋒,八旗殿後,頭一次反過來了)城內彈藥庫等重要設施也在老袁手上,攝政王載灃等權貴已交權歸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變不了逼宮的事實。由於此前隆裕垂簾聽政做事傷了老袁等人的心,對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簽退位詔書保全自己娘倆很難,只有一線希望。做決定時要召集大學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開會,死掐懷裡孩子和大頭對哭。要點只有一條,完全放權給總理大臣職位就是不讓大位(虛君),強調保大位就是保國體是為大家好,爭取共鳴。之前全是載灃等人的錯,希望大頭不計前嫌,共度時艱。由於袁的實力主要在部隊,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從中說合或可轉圓。立憲後政治上會分化南方,經濟上六國財團會給南軍斷血,軍事上北洋碾壓南軍,勝算較大。歷史上孫文二次革命失敗證明袁世凱有實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憲派包括民黨宋教仁等派系都會轉為議會鬥爭,革命派孫文無機會。國家也不會軍閥割據,生靈塗炭,武夫治國。一戰後日本和蘇聯也找不到有實力的中國代理人,日軍頂多海軍實力強,陸軍大規模入侵中國無機會。所以隆裕若聰明不為自己為社稷,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頭有適齡孫女給溥儀定娃娃親都行,他若敢要,異姓王爺都得給,同時也要提醒他,他還不具備號令天下的實力,尤其在政務系統短板非常明顯,合作才能雙贏。但也有袁執迷不悟,不讓位就玩陰的把自己娘倆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體過程:慈禧歸西后隆裕威不服眾導致皇族內槓,老總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憲以圖再起。攝政王載灃加緊清除奕劻餘黨扶植自己兄弟佔位以保兒子的皇位,首抓兵權,掌軍的袁世凱意識到了危險棄官歸隱彰德,靜等時變。但他手下將領都對新主三呼萬歲載灃也辨不出誰包藏禍心,埋下隱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財權給了自己妹夫載澤,載澤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國進民退-鐵路收歸國有(富了朝廷,窮了地方,沒錢各地都得聽話求他載澤,朝廷集中力量辦幾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順勢擠走載灃上位,一箭三雕)。設計挺好但執行遭遇反彈,東部津浦路動外資洋人起了戒心,質疑大清市場經濟地位,加緊扶持反對派給大清上眼藥,中部京漢路動內資使仕紳與朝廷離心離德,失控的輿論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條:他不是我們領導,他是外國人,韃虜!(都當三百年部下了才發現?可見動利益比動靈魂難)西部盧漢鐵路在圖紙上實際一里沒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錢花沒了,一充公,全露餡。保路運動爆發(四川巡撫鼓搗的),運動太大黑皮鎮不住場子,朝廷派湖北綠皮彈壓,大部隊一走,剩下的異己分子覺得有機可乘,打響了辛亥第一槍,賽點就這麼突然來了,再想彈壓,三呼萬歲的丘八們直接開了天價,只得召回他們老領導大頭穩定政局,沒想到大頭要的是董事長不是總經理,大清崩塌,靠槍桿子出政權重建金字塔在所難免!

其實隆裕的境遇遠不如咸豐死後慈安、慈禧兇險,當時英法聯軍進京,太平天國做大,內部肅順等八大臣逼宮,應對稍有失誤滿盤皆輸。但隆裕知識結構欠缺,決策力和組織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遠,還不懂取捨。比如蕭規曹隨效仿慈禧,姑媽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載灃好了,實權只能是領侍衛內大臣(相當中央警衛局長)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說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訴他欺負嫂子孤兒寡母,由於事實上皇帝是他親兒子他沒轍必須聽你的盡心幫你。這個套路慈禧對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會嘞。袁世凱頂替死了的榮祿掌軍本來就是慈禧定好的,幹嘛要用年輕無閱歷的皇族替換大頭,他們是那塊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儀又是提拔他的老領導榮祿的外孫子,關鍵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變法派翻案,可以說不整他他是不會有二心的,這點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國總統)和袁世凱是慈禧留給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憲由於民意影響提前舉行,讓奕劻去主持議會過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組閣皇族不參與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內閣就是想專權還沒真本領,典型的給自己上眼藥。當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肅順等人重用曾國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鴻章等才轉危為安的嗎!再說讓徐世昌或議會推舉之人組閣,使自己母子避開風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壞了總理擔責,何樂而不為嘛!

以當時環境,議會打架比軍閥混戰強太多,以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正向東亞轉移,政府抓住機會經濟騰飛是有可能的,之後利用一戰西方列強削弱之際國家崛起也順理成章。但這需要隆裕認清形勢,懂得取捨,因勢利導才行!可以說:自己沒能力還想集權的隆裕,被周圍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親,決策失誤導致眾叛親離後又手足無措,倉促交權,結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國民。國家最終陷入軍閥混戰,國力被小國日本超越,錯失復興良機!











憶微雨闌珊


先糾正一點,簽署退位詔書的並不是溥儀,而是隆裕太后。因為當時的溥儀只有五六歲,一切都由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即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一開始,她當然是不同意讓溥儀退位的。包括其他的皇室成員,也是堅決不同意簽署退位詔書。

最後為什麼簽了呢?

因為迫於壓力。這壓力並不是來自袁世凱的苦口婆心的勸說,而是來自段祺瑞的一封電報。

在袁世凱的授意下,段祺瑞聯合了近五十名北洋軍和其他清軍將領,聯名向清廷施壓,宣稱士兵們急切期盼速造共和,如果朝廷中有人繼續阻撓,恐怕會發生兵變,到那時候,局面就難以控制了。

這封電報,不僅是施壓,簡直可以稱為恐嚇了。

看到段祺瑞的這封電報後,那些不可一世的小王爺們立即蔫了,再也不敢阻撓隆裕太后簽署清帝退位詔書。

然後,袁世凱又聯合隆裕太后的心腹太監小德張,全力勸說隆裕太后,同時答應給與她優厚的條件,最終說服了糊里糊塗的隆裕太后,終於同意簽署了退位詔書。

如果她真的不同意簽署呢?那麼段祺瑞的恐嚇就會變成現實了。除了多死一些人之外,歷史走向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事實上,在當時的情況下,清廷已經沒有任何籌碼了,只能任人宰割。除了讓清帝退位,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趣談秘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讓溥儀退位讓出政權。

其實,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聰明之處。

1911年,國內局勢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從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駐軍,距離紫禁城不遠就是洋人的軍營。洋人囂張到如此地步,國家顏面早就全無,根本無法服眾。

全國民變,除了席捲全國的保路運動和革命以外,甚至連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發生兵變。人民都認為滿清無能,地方官員也不遠支持這個無能的朝廷,垮臺幾乎是必然。

軍隊窩裡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凱窩裡反,率領北洋軍反咬一口,逼宮奪權。

國家財政崩潰,揹負著沉重的庚子賠款,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焦頭爛額,根本無以為繼。

現在對於隆裕太后來說,無非兩條路,第一就是死撐。

別看現在袁世凱演戲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轉眼就能把你這個太后暗殺甚至大卸八塊。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鎮壓袁世凱,旗人組成的第一鎮,已經被老袁忽悠去武漢對付孫中山。

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回來了,也不是老袁的對手。

再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把老袁幹掉了,那麼南方各省宣佈獨立支持革命黨又怎麼辦?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讓其他來人亂來,說不定全國斬殺滿清權貴,連溥儀都保不住性命。

那麼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體面退位,讓出權力,好歹得了一個優待條款,首先滿清皇族沒事,其次還能獲得不少的錢財,最後皇城內價值連城的寶物也不會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實也算不錯,她知道大勢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讓賢。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計還要藉機流亡,跑到哪個省繼續武力對抗,發動內戰,到時候又不知道會死多少中國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隆裕太后對國家是有功的。


薩沙


清朝末年,對於清王朝控制下的整個中國未來走向大體有兩種: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派以袁世凱為首的君主立憲改良派。本來君主立憲的走向是最為明朗的,但隨著清廷主要掌權皇族的一再敷衍,其實際是阻礙君主立憲。這引起全國資產階級的不滿,為逼迫朝廷儘快君主立憲,發動所謂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初衷是逼迫清廷讓步,將君主立憲實際性的展開。

辛亥革命打響之後的幾個月內,南方革命黨派與北方清廷新軍進行了多次談判。其中尤為重要的一條談判內容就是皇帝是否退位,是否優待皇室。此時,袁世凱作為清廷權力的實際掌握者,其控制的新軍與南方革命黨派軍事力量持平。在辛亥革命之後的數十天內,出現這樣詭異的格局。南方革命黨人推選黎元洪為大都督,成立中華民國。而北方仍為皇帝治下的清王朝。此時清廷面對的有兩條道路。

第一條:退位,確保優待皇室。歷史證明,溥儀宣佈退位,得到民國政府優待。只是後來溥儀為張勳所誤,試圖復辟,後被馮玉祥趕出故宮。

第二條:拒不退位,死磕到底。此時的清王朝,實際權力在袁世凱的掌控之中,清朝新軍力量不容小覷。假使皇室拒不退位,而袁世凱又政治立場堅決。那麼,後來的歷史走向只能是南北內戰。短時間內,南北雙方力量持恆,不會出現太大的政治變革,只能維持南方中華民國,北方清王朝的局面。

但隨著南方革命的成功,北方必受影響。長時間來看,北方早晚會出現一個北方版的辛亥革命。屆時南北雙方政治意圖吻合,也就重新統一,建立中華民國。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清王朝拒絕退位可以暫時延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步伐,但其決定不了歷史走向。即使不退位,也會淹沒在歷史進程中,自取滅亡。


君之所見


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滅亡,實現了政權的和平移交。要是溥儀不退位鬧到流血衝突的程度,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看中國要出大麻煩。

1、辛亥革命看似如火如荼,大多數省分都成立了革命政府,但滿清權貴還是很有實權的。比如東北地區就是到了張作霖成為東北王時期,滿族權貴也是他不得不倚重的力量。也就是說滿清權貴不是沒有反擊之力,只不過是不願意同歸於盡罷了。一旦溥儀不退位被殺,全國戰火立馬再起。

2、當時的中國被列強環伺,日本垂涎東北,英國圖謀西藏,法蘭西窺伺廣西、雲南,沙俄看著新疆、外蒙流口水,只是缺少一個佔據中國領土的藉口罷了。可以說正是清帝頒佈退位詔書,提出反對分裂的號召,才保證了滿、蒙、疆、藏地區的安定和順利移交,維護了中國領土的統一。

3、故宮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內部收藏的各種珍貴文物、國寶更是數不勝數。一旦溥儀不退位,北洋軍攻入故宮,在兵災之下這些中國的珍貴寶物都會被毀,咱們今天還能不能看到完整的故宮都不一定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溥儀不退位不會左右歷史的走向,反而會招致愛新覺羅家族的滿門抄斬!

我是荒野歷史,對於清朝的研究比較多的是放在甲午戰爭上,然而末代皇帝溥儀最近也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不是因為他多麼有才華而是我對他的人格產生了質疑。人們都說溥儀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因為他的一生不是在主宰時代,而是時代在主宰他。我卻不以為然!


首先我要說的是溥儀退不退位並不是溥儀所能決定的,因為他登基時才三歲朝政由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把握,載灃辭職後溥儀也才不到6歲掌握政權的又變成了隆裕太后,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一再逼宮,作為女人的隆裕太后和一個年僅6歲的皇帝經常是被逼得報團大哭。載灃退休後朝政軍事大權悉數落入袁世凱之手,加上袁世凱與革命軍的利益交換,擁護清王朝的新軍盡數倒戈!此時的清廷已是大廈將傾。

作為母親的隆裕太后,想要保住母子性命只能無奈選擇投降。假設隆裕太后垂死掙扎不僅會讓北洋新軍血洗紫禁城還會讓愛新覺羅家族陷入被屠殺的深淵,清廷的迂腐已經讓底層的人民怒不可揭,革命成為人民心之所向,此時逆流而行清廷只會招來人民憤怒!到那時北洋新軍同革命軍一同攻入紫禁城不光文武百官會被斬殺,隆裕與溥儀也難逃一死!

當然有人會說袁世凱為了壓制革命軍不會對清廷下死手,然而革命軍在袁世凱年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難敵北洋新軍。袁世凱完全可以以清廷的名義先滅革命軍再轉而血洗紫禁城,這樣他的利益也將會最大化,袁世凱沒有這麼做因為他所長要的也是一個共和的中國!



荒野歷史


清朝滅亡的時候,不管溥儀退不退位,是否簽退位詔書,都沒什麼區別,只是溥儀負隅頑抗的話,可能要死的難堪點。他知趣地體面退位,還享受了民國政府給的優待。每年還有400萬兩銀子用,另外宮廷衛隊、服務人員等都歸他使用,皇家的名號仍然使用,私有財產和皇室陵寢得到保護,簡直與英女王無異。

當時的天下大勢,清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除了袁世凱及北洋系另立山頭外,原來由大清任命的各省總督巡撫也早與清政府離心離德,除了極少數如張勳這樣的人,清王朝想東山再起完全不可能了。哪怕是張勳想復辟,也是居心不良,借復辟控制朝政而已,談不上說對清朝忠心耿耿。

如果溥儀拒不退位,那麼等待他的有可能遭到滅門之禍。雖然20世紀初社會文明程度已相對較高,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可不是那麼溫馨的。十月革命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七口就被滅門。清儀如果不主動退出,下場將與沙皇無異。

所以,不論溥儀如何選擇,對後世的歷史走向沒有太大影響。至於溥儀後來投靠日本建立偽滿洲國,並沒有什麼作用,即使溥儀早死了,日本人也可以隨便拖個清皇族後裔當傀儡。


華哥雜談


腥風血雨

縱觀前朝更替之時,有多少不是一番腥風血雨之後才完成的更替?歷史上這麼多的朝代,它們在末期朝政嚴重腐朽和民不聊生之時,又還貪戀自己的權力,所以招來的就是一番爭鬥。最終禪位的能善終的機率大一些,不想禪位的死於非命的機率大很多。



為了善終

清政府到了溥儀這裡,以當時天下的局勢來說,滅亡是無可避免的了。接連不斷的起義和最後袁世凱等人的逼宮無不宣告清政府已然走向末日。這時候清政府掌權者想要得以善終,退位是鐵定的事情。



所以說溥儀若是不退位,清朝還是會滅亡,歷史的大方向不會因為溥儀的退不退位而改變。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而已,並且最終給溥儀背後的那些掌權者引來牢獄之災和殺身之禍,所以他背後的那些人為了活命就必須讓溥儀退位。


淡看天上月


如果溥儀不退位,那麼它肯定,也只能是傀儡皇帝,並且會出現有像袁世凱這樣的野心家操縱政治局面。滿清也只是名存實亡。




我們縱觀溥儀從出生到當偽滿洲國皇帝,他的一生都被操縱,只是因為自己是清朝最後的皇帝,它就註定是政治的犧牲品。



不退位也會遲早有人逼他退位。因為權力集中在各地強勢的軍閥手上,依然阻止不了清王朝的覆滅以及中國的割據局面。因為清朝那個時候已經控制不了全國的局面,從武昌起義後各省份的紛紛宣告獨立我們就可以看出。



溥儀退位與否依然改變不了中國歷史的走向,因為歷史的發展的必然性,封建社會已經走向衰老,倒下只是時間問題。



歷史本來不容假設,因為我們是站在一個過來者的角度來看待的問題。如果一定要假設,一定要放到當時的歷史大環境下進行考慮。


阿元看歷史


溥儀,1906年生,1909年即位,大概3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溥儀便宣佈退位,此時的溥儀才不過6歲。

一個6歲的孩子,能知道什麼。想想我們自己6歲的時候,是不是都還在媽媽的懷裡撒嬌。隆裕太后和溥儀,孤兒寡母的,只能依靠外人 這個外人就是袁世凱。

此時的大清帝國,朝政基本掌握在袁世凱的手裡。通過小站練兵,大清帝國的八旗鐵騎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凱的新軍。


從某種意義來說,溥儀只是個幌子,袁世凱才是真正的實權人物。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儀籤不簽退位詔書都一樣,因為袁世凱已經和革命黨人談好了條件了,退位詔書只不過是一張紙。

即使隆裕太后和皇室貴族堅決不簽訂詔書,對於歷史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影響,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可以有一百種方法去簽訂這個詔書,大不了就用武力。當年司馬炎是如何對待高貴鄉公曹髦,血淋淋的例子。

說白了,這個題目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退位詔書這個事情,溥儀或者說隆裕太后是非簽不可的,因為他沒有拒絕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