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三咏”之后《赤壁赋》

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秋天,于七月十六日的夜晚,同友人一起夜游游赤壁,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

十月十五日夜,重游赤壁,写了这篇《后赤壁赋》。在这篇赋中,一样的山水江月,却呈现出不同的境界,引发了他不同的人生哲思: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

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

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

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

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

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为了应付你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在《后赤壁赋》中,水依然在,月依然在。然而此际月色已在作者心外——“山高月小”。

“断岸千尺”的险峻之山耸立在苏子面前,疏离了他心中的明月。水呢?水也失去了七月江水丰满无涯的风采,在“江流有声”中改变了前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境界。

而石头,那坚硬、峭立、永远也不能与人相融的石头瘦棱棱地突现在江边、岸上,与高耸的山体一起压迫着作者的视觉,苏轼当此荒寒之境,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意识到了他所曾忽略的变化的伟力。

山石高峻怪异,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化育出的意象。鹤在苏轼的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者的象征。

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鹤的意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子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慰藉同样孤独的苏子。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所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问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的怀念故友之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将苦闷与希望揉合在诗化境界中。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创作时间相隔不过三个月,写作时的语气还连接着,但作者创造的境界却处于对照中,思想情感也处于两种相对的方向。前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因为我们所悟到的有时未必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前赋中永恒不变的“道”不足以回答现实中时时变化。苏轼是达观的,但这达观也未必会时时抵挡得了偶尔的苦闷,这是也是每个人的正常情感。

苏轼观水逝而惆怅,知道永恒为虚言;对俗客而生悲,怀想世外之高人。其情之悲喜,其境之明暗,正让我们看到了苏轼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最正常的一面。一篇《后赤壁赋》让我们看到,苏轼的可亲可近,可爱可叹,他并不高高在上,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