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粪相食”说开去

日前,央视关于食用调和油掺杂使假的新闻:一些食用油生产厂家,打着所谓高端调和油的旗号,实际上不过都是大量采用普通植物油勾兑出来的低端油。我相信,被曝光者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肯定会引起众怒,这句话就是"反正也吃不死人!"我更相信,说这话的人和他的家人,肯定不会吃他自己生产的油;但他和他的家人为了活着,肯定也会吃别的厂家生产的食品。那么问题就来了,倘若别的厂家生产的食品也掺杂使假,你会怎么想?总不能什么都不吃吧?类似现象,不由不让人们想起一个词"易粪相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需要食品安全全社会共治。而共治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同时发力,一是食品安全法和国家相应的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2015年就已颁布的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明文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产品的名称、规格、净含量和配料表。二是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和自律;否则,再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也只能是摆设。三是技术手段。其实,这次暴露的食品调和油成分造假事件在技术上把关并不难,现有的食用调和油快检技术和设备早已具备,关键是监管部门是否能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次事件,还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食品的成分标准、添加量并如实标注。因为食用调和油的营养价值取决于所调配食用油的种类和具体含量。然而当今大量的所谓调和油和其他食品在配料表中只标注了配料名称,却没有标明具体添加量或者含量。遗憾的是,这项十多年前就开始酝酿制定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国标一直难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次事件恐怕是一件好事,会加快食用调和油及其他食品这方面标准制定的步伐。令人欣慰的是,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有望在今年落地,标准要求调和油必须标注油品成分配比。公布配方和配比,不仅是调和油也将成为所有食品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是进一步推进食品行业诚信道德建设。这次事件,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纸包不住火,假的就是假的,伪装早晚会被剥去。而要确保诚信建设不至于流于形式和口号,只能使那些易粪相食者让别人食自己的"粪"前,掂量一下你的不诚信换来的是什么?恐怕不仅是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健康与安全,还有企业信用丧失和进入黑名单的下场。

三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有效的监管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和设施。前面说了,别说这种在成分和调料上的小猫腻,就是比这更大的猫腻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绿等,用技术手段都可以很容易地被检测出来。正如北京智云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桑黎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安全的食品不是检测出来的,但是检测实际上能倒逼企业把产品质量做好。"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消费者维权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