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蘇州弄堂里的故居(一)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九如巷

早就聽說蘇州有條九如巷,源於蘇州張家才華橫溢的四姐妹,源於它是一代文豪沈從文的丈人家。葉聖陶的那句“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煽動性極大,點燃我一定要去看看的念頭,怎樣的地方才會“孕育”這樣的美女與才女。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信孚裡

(一)章太炎故居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錦帆路

知道了地址後,再也按捺不住去一探究竟的願望,穀雨節氣後的一個雙休日,乘四號線地鐵來到樂橋下站,左拐到錦帆路一路向南尋覓過來。這錦帆路也有一段傳奇來歷,據說這裡曾是一條河浜,張士誠在蘇稱王時,順著這裡出城乘船遊玩,當時遊船相連,彩帆林立,氣勢非凡,故有“錦帆”二字。

不一會,找到了“錦帆路38號”,遂看到兩幢高大氣派的民國建築矗立在眼前,門口就掛著“章太炎故居”的木匾。可是一道鐵門緊閉,裡面寂靜無聲,似沒有人居住,傳達室裡也沒有人。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章太炎故居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章太炎故居門牌介紹

正在失望之餘準備走開,忽然開來一輛車停在門口,裡面走出兩個工人模樣的小青年,居然掏出鑰匙“哐啷”一聲打開了門。趕緊跑上前去詢問,能否進去一瞧,沒想到居然同意了,但只能看一會會,他們是這裡的裝修工人,卸掉一車材料就關門要走的。

真是幸運,趕緊進去拍照參觀,這兩幢樓式樣相差無幾,都有高大的門廳和羅馬柱,古樸的黑漆木門和花窗,灰色典雅的磚牆,從顏色來看,下深上淡,顯然原來是兩層,後來又疊加了一層,但整體效果很好。

正是暮春時節,紅花剛剛凋零,周圍綠蔭已經儼然,一條幽靜的曲廊連接著兩幢房子,青磚路面略顯潮溼。

如今這裡為蘇州市文保單位,保護得很好,已成了蘇州人民政府的僑務辦公室,因為雙休,難怪大門緊鎖,沒有人影。匆匆走了一圈,還沒看到章太炎的衣冠冢,就被兩工人催促著趕緊離開。隨著鐵門吱呀一聲關掉,回頭再看,感覺這綠樹掩映中的大樓更添了一層靜謐與神秘感。

(二)王己千故居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體育場路口

順著章太炎故居向南拐到體育場路,也許此名跟附近的蘇州體校與運動場有關吧。走到一半發現了“樂益女中”的舊址,這就是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張冀牖所辦之學堂,也是張聞天、葉聖陶、匡亞明等風雲人物曾經執教的地方,看來張家應該就在附近。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九如巷口

走出體育場路來到五卅路上,又看到“信孚裡”那幾排紅色建築。向南走幾步,就看到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小弄堂,尋思著這裡應該是九如巷吧。果不其然,弄堂口就有牌子寫著“九如巷”三字,原來大名鼎鼎的“九如巷”不過是一條普普通通一米寬百米長的青石小弄堂,難怪會淹沒在成千上百的蘇州小巷之中沒有路人會注意到。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九如巷路牌

牌子上面有簡單的介紹,這條小弄堂向西呈斜鉤狀延伸而去,且此地是明初張士誠兵敗後宮女埋玉之處,因此以前叫“鉤玉”巷,但此名太雅,結果當地居民訛稱為“狗肉巷”,後來根據諧音改為“九如巷”,“九如”乃出自《詩經》,分別為“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山之方至、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之意。看來張家十位兄弟姐妹個個名牌大學畢業,人人成就非凡,正應了“九如”之意。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王己千故居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王己千故居門牌號

正在看弄堂標牌,一位老奶奶街上購物歸來,用蘇州話跟我們搭訕,給我們熱心介紹這條巷名的由來,看老奶奶氣質不俗,猜想應是老蘇州。於是我們跟著她走進一個門廳,寫著“九如巷4號”。走進門檻,看到一幢三樓三底的兩層樓房,我不由感嘆:多氣派的洋房啊!老奶奶笑著說,現在不行了,住了不知多少外地人,雜七雜八的。邊嘀咕著邊走進洋房邊上的幾間平房忙去了。的確,這個院內從北到南前後排著三幢青磚民國小洋房,外表還是比較高大,但已住滿了七十二家房客,很多地方進行了門窗改造,拉滿了電線,堆滿了雜物,與莊嚴古樸的外表已不協調,跟章太炎故居比,這裡要破舊得多。如果也能保護起來該有多好。

也許這就是以前的張家大宅院?看這麼大一個院子與三排樓房,跟張家的身份還是匹配得上的,可惜沒等我看個夠,一隻兇猛的大狗狂吠著竄了出來,嚇得尋古探幽的我拔腿就跑。

(三)張冀牖故居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張冀牖故居

跑出院子大門口,稍一定神,發現邊上有排平房,寫著“九如巷3號”,牆上掛著一個牌子,上書“張冀牖故居”,原來剛才參觀的不是張家的舊居,難怪沒有看到那口被張家子女一直惦記著的老井。

打開手機一查資料,發現“九如巷4號”是張家的隔壁鄰居王家,祖上是明朝著名宰相東山陸巷的探花郎王鏊,主人乃旅美收藏家、書畫家王己千,其收藏之豐被稱為“將中國書畫藝術推向西方的靈魂人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特別開闢一間以王己千名字命名的家庭展室,陳列這些藏品。巧的是,在遠隔千里的美國,王家和張家的四小姐張充和仍是鄰居,相信兩家在一起嘮家常時一定會經常說起“九如巷”,說起曾經發生在這裡的小巷故事吧。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張冀牖故居門牌介紹

相對於張家,王家還是幸運的,至少還保存著三進祖居,張家的樓房早已蕩然無存,家旁的“樂益女中”也早已幾經搬遷,只剩下一座座現代建築。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張冀牖先生

張家人自己居住的房子,在文革後公私合營時已全被拆掉了,如今僅剩下沿街的三間被粉刷一新的下房(傭人居住的以及雜物間)和老井還在,絲毫感受不到當年作為貴族的張家氣息,不要說“文保單位”,連“控保建築”都已稱不上,如沒有“張冀牖故居”的牌子,誰會想到這裡曾是叱吒風雲實力雄厚的張家。跟章太炎故居與王己千故居比,即使是對面的“信孚裡”以及邊上“同德裡”等附近一帶的弄堂,仍保留著幾十幢民國年代的民居,而張家已找不到當初的影子,實在是蕭條簡陋得多,令人扼腕嘆息。即使這樣,張家的姐妹與兄弟後來也都來這平房裡暫住過,據說張家小弟張寰和一直住在這裡直至終老於此,他們對老家的情懷是永遠也割捨不掉的,即使漂洋過海,即使歷經人事滄桑。

當時張家三女婿沈從文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曾舉家在蘇州避難,親眼目睹了張家洋樓被拆掉的情景,惋惜之餘請他的孫女沈紅將張家房子的原樣畫了下來以作紀念。

也許,多情的作家永遠忘不了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四十多年前即1932年那個炎熱的暑假,初次來到這裡向三小姐求喝“一杯鄉下人的甜酒”時的忐忑與希望,也許他忘不了與小舅子們一起相處給他們講故事時的溫馨與熱鬧。當然,除了三女婿,這家書香門第裡還有大女婿崑曲名家顧傳玠、二女婿語言學家周有光、四女婿美國籍漢學家傅漢思的美好回憶,出自名門才貌出眾的四姐妹四段傳奇的愛情故事,為這條小弄堂為蘇州這座城市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張家的水井

斯人已去,樓亦不在,只有那口仍流淌著汩汩清水的老井,默默地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絕代風華與滿門風雅。

結語:

沈從文說過,“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蘇州有很多的橋,有很多的雲,也有很多的酒,當然更讓人留戀的是這一條條巷子以及巷子裡的人。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藏在蘇州弄堂裡的故居(一)

徵稿啟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