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正念」能使你更自律

佛學的“正念”能使你更自律​我寫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是錯誤的,也包括這一句。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證明,佛學許多理論是正確的,是很有用的。

我有個朋友30多歲都沒有結婚,他一直有手淫的習慣,他是通過正念而戒掉手淫的。

很多和尚能做到不近女色、不沾葷腥,足以證明正念的厲害。如何能做到這些的?最新的科學揭露其中的原理。

控制你行為的是大腦的兩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是“伏隔核”,它的作用是提供愉悅感 —— 當人預期能得到回報、或者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伏隔核就會變得活躍。實驗結果表明,受試者面對一個商品時他的伏隔核越活躍,他就越可能買這個商品。

第二個區域是“島葉”,它的作用和伏隔核正好相反,當你預期到痛苦或者感到不愉快的時候,島葉就會變得活躍。可想而知,島葉越活躍,人就越不會買這個商品。
佛學的“正念”能使你更自律

這個實驗表明,我們的一切行為是由情感駕馭的,而並非理性。我們以前認為自律的人是有很強大的自控力。能用理性戰勝情感,或者認為自控力像肌肉一樣,會越練越有力。其實這些錯誤的。舉個例子,比如有一個人戒酒戒了好多年,按理說到了控制力應該是越來越強的。但是一次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又沾上了酒,而且越喝越厲害。他的控自力好像突然消失了一樣。

其實我們的行為,是兩種情感(愉悅和痛苦),所決定的。大腦管控這兩種情緒的區域,的活越程度,決定了你的行為。當兩個區域同樣活躍怎麼辦?這時才動用理性,“伏隔核”區會舉證這麼做的好處,而“島葉區"同樣會舉證這麼做的壞處。最後,看誰舉證的多就聽誰的。理性只是為情感服務的。

我們的所有決策,都是從感情開始,以感情結束。理性只不過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決策者。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一個人戒酒很多年,在受到了一次情感打擊後又開始喝上了酒?而且越喝越上癮。每喝一次酒就是對他大腦“伏核隔"區的刺擊,為了獲的更大的刺擊,就必需加大劑量。當有一天醫生宣佈,他得了肝癌時,他才又把酒戒了。這是死亡的恐懼與痛苦強烈刺擊“島葉"區,而產生的結果。

我們的所做的行為,全是從情感開始,以情感結束。理性只不過是情感的工具,情感才是行為的主導者。 這麼說來,自控的關鍵是先調動情感,再用理性去強化情感。

這就是佛學裡的正念控制法
佛學的“正念”能使你更自律

正念自控法也是美國耶魯大學的賈德森·布魯爾教授在研究中得出的有效辦法。賈德森找了一些吸菸者來做戒菸實驗,他教給他們的方法,其實就是佛學的“正念冥想”。 方法共分三步,1. 識別感情。當你想抽菸的時候,你要意識到,想吸菸是一個情感。 先接受這個情感。不要抗拒,要承認自己想吸菸,並且認同這是一個合理的情感。

2. 觀摩研究這個感情。從局外者的角度,分析這個情感,它的力量有多麼強大?是我身體的哪個部位對吸菸的需求?這個感情有“形狀”嗎?是什麼“味道”的?當你從不同角度去解析它的時,你就會發現這個情感不再和你有關係了。你越解析它,它就越會遠離你。

3.強化分離。你和這個感情分開後,這時候你已經不想吸菸了。但還要通過冥想來強化,我們練習任憑各種感情在眼前飄過,但是不參與,練的就是這個功夫。這個方法,比用意志力強行壓制來的非常有效,也與一往的方法不一樣。

打個比方。比如現在有個機關,只要烏鴉一碰這個機關,就能得到食物。烏鴉就代表你的情感,觸碰機關就代表你要控制的行為。以前的意志力訓練是趨趕這隻烏鴉,不讓它去觸碰機關(不讓它有這個行為)。而現在這個正念方法是先允許烏鴉去觸碰機關,但是觸發機關後並不給食物給烏鴉。情感出來後,但是得不到回報,那麼時間久了以後,這隻烏鴉也就不會再有觸碰機關的行為了。
佛學的“正念”能使你更自律

控制力用的方法是“堵”,佛學正念用的方法是“疏”。

這個方法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你上班時愛走神,總想拿手機看看,最好解決方法就是你先明確自己想看手機,然後閉會兒眼睛,想自己為什麼會想看手機,分析分析“看手機”這個事情,到底能給自已帶來哪些愉悅,細細去體味這些愉悅,慢慢你就發現這所謂的愉悅不過如此!不要也罷。然後你就可以輕鬆繼續工作了。

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了正念冥想的作用。無論你信不信佛,都沒關係,你不妨試試。就好比,無論你信不信中醫,針灸都能治病、楊梅泡酒都能治拉肚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