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古代秀才總是「窮酸」?秀才與舉人差別竟如此之大!

為何古代秀才總是“窮酸”?秀才與舉人差別竟如此之大!

科舉自隋朝開始,為朝廷選拔人才可謂是功不可沒,但是也造就了一代文人的厄運。古代科舉有(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童生在童子試過關後就是秀才,秀才在鄉試中考中稱為舉人,舉人參加會試稱為貢士,貢士經過殿試錄取為進士。在電視劇中看到的秀才往往是一副“窮酸”的樣子,那麼秀才與舉人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為何古代秀才總是“窮酸”?秀才與舉人差別竟如此之大!

所話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可見科舉考中進士是多麼難的一件事。科舉雖難,不過往往有天才創造神話,像明朝張居正十幾歲便中舉。

秀才為何窮酸?這個很簡單,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收入來源,只有一些由朝廷發放的補貼,每年只有區區幾輛銀子以及一些大米。這些對於秀才來說,溫飽都是問題。

為何古代秀才總是“窮酸”?秀才與舉人差別竟如此之大!

當時官員大多數都是舉人、進士,不過舉人畢竟學歷沒有進士高,所以官位也沒有進士高。但是舉人相比於秀才,那可是天壤之別。

秀才雖然有一定權益,比如可以不用服徭役、免賦稅,見了縣老爺可以不下跪,但是溫飽還是一個大問題。而舉人可以說是衣食無憂了,因為中了舉就意味著要踏入仕途了,他們可以與縣太爺平起平坐,自由出入縣衙。俗話說“舉人在野,進士在朝”,這也反映出舉人的權益之大。

為何古代秀才總是“窮酸”?秀才與舉人差別竟如此之大!

舉人與秀才的差距如此之大,從范進身上也能反映出來。范進一中舉後,立馬就有人前來祝賀,鄉紳也前來曾送錢財甚至田宅,此時正是巴結之時,要知道範進考中秀才時,幾乎無人過問。秀才與童生可以說是科舉考試下的犧牲品,但這是也社會發展的必然,只有科舉才能讓賦予那些貧寒子弟公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