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仗中常說的斥候兵是幹什麼的?有哪些作用?

軍事一點通


抗日神劇經常出現的橋段是,日軍指揮官手握戰刀大搖大擺走在隊伍最前面,眼睛直勾勾盯向前方,然後埋伏在兩側的中國軍隊突然開火,日寇隨即人仰馬翻大喊大叫,其實這完全是YY,日軍的戰術素養如果如此糟糕,我們就是在罵自己無能了。

日軍哪怕是中隊級行軍,也必有“斥候”在前面開路,發現情況便於主力隨時展開,有關這一點,冀東抗日名將包森的戰史記錄非常清晰,八路軍擬伏擊的日軍中隊100餘人,即前出了七名斥候(讀四聲)兵,攜歪把子機槍一挺、三八式步槍四支,這是一個標準的日軍戰鬥搜索小組。

(北伐軍的快速搜索部隊)

“斥侯”意即負責偵察和搜索的軍事人員,根據考證,它起源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成型於漢代,原指在邊塞專門負責察望敵情的精銳士兵,因直屬於領兵“王侯”而得名,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一般由精明敏捷的軍士擔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兵種。隨著戰爭水平的不斷髮展,“斥候”的應用範圍也逐漸擴大,包括打探消息、尋找水源、行軍道路考察、評估地型地貌等等,在中國古代,它等於是偵察兵和特種兵的合體。

盛唐以後,倭人基本抄襲漢語用詞,“斥候”成為日軍的正式軍事用語,專指負責偵察和搜索的前哨小隊或士兵。由於日軍是在人生地不熟的中國大地作戰,所以對斥候兵的使用非常重視,即有武裝搜索隊,也有便衣偵察隊,指揮官一般根據斥候的回報再做戰場決心。斥候這個稱謂目前仍然存在於TW軍隊中,其含義按臺軍方的《軍語釋要》中的解釋是:搜索兵或搜索小組的統稱,但是我軍從未使用,多以“偵察兵”稱呼。

(日軍搜索部隊裝備的裝甲車)

1942年日軍進行編制改組時,侵華戰爭初期的四單位甲級師團全部調整為三單位(師團直轄三個聯隊),同時將原來師團屬的騎兵聯隊改稱為“搜索聯隊”,在騎兵的基礎上增加汽車、裝甲車或輕型坦克,調入精銳步兵骨幹,成為摩托化的“斥候部隊”,是師團的偵察力量和快速突擊隊;乙級師團或治安師團則編制有“搜索大隊”,可以說日軍對於斥候的使用還是比較重視的。

(第五軍裝甲搜索營的輕戰車)

國民黨軍隊在大陸期間的斥候部隊則稱為“搜索連”或“搜索營”,擔負給大部隊開路和進行威力搜索之任務,也是由部隊中的精銳分隊組成,比如1944年滇西反攻時的第53軍軍部搜索連,是原東北軍餘脈,全連下轄五個排、每排轄五個班共300餘人,半美械裝備,計有迫擊炮5門、輕機槍10挺、每班一支湯姆遜衝鋒槍,連長則是曾經做過“大帥府”警衛的少校高玉功,從編制到軍銜,足可以看出搜索部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在比較流行的競技遊戲“英雄聯盟”中,也有一個“迅捷斥候”的角色,角色定位就是偵察兵首領。

(日軍的斥候騎兵)


度度狼gg


斥候就是偵察兵,是中國古代部隊的戰鬥偵察單位。

斥候又作“斥堠”,所謂“堠”,指的是古代的一種里程碑,馳道邊每5裡設一個,與亭、驛等搭配,讓人判別走了多遠的路。“斥堠”的職務在這個時候就是探路的公路護衛,專門巡查道路的安全以及維持路上的秩序,帶有警察的職能。

秦漢以後,斥堠就消失了,“斥候”變成了軍隊中的偵察兵。有說是飛將軍李廣從匈奴探馬那裡學到了“斥候”的應用,因此在漢代大行其道。不過唐宋時期則稱呼為探馬,探子。明代的夜不收更是鼎鼎大名。其實都是偵察兵在不同時期的稱謂。

古代的這些偵察兵與現代的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他們都是作為軍隊的觸鬚存在的。尤其是缺乏觀測能力的古代,軍隊一出動,兩眼一抹黑。前面是什麼山,山裡有什麼洞,洞裡住著什麼妖怪,這都需要斥候去探明。

特別是兩軍對壘的時候,斥候需要不斷的被派出,一部分前出偵察,一部分圍繞在外圍阻截對方偵察,還有一部分則負責部隊的預警,避免遭遇敵人的突然襲擊。也正是有這些斥候在,才使得部隊不會出現曹丞相哈哈大笑三聲:“我笑周瑜少智,諸葛無謀……”然後一聲炮響,山上殺下一彪軍馬的破事。

前出的斥候過的就是刀頭舔血的生活,有的甚至還會扮演成周圍的平民來掩藏身份。某些潛入城中,攻城時舉火為亂、內開城門的事兒也多半離不開這些斥候。甚至部隊都沒準備動,一些斥候就得千里迢迢的打探情況。他們屬於《孫子兵法》中用“間”的成分,有極大的諜報性質。像明軍夜不收,長期就從事著對蒙古人的監視行為。

外圍斥候更像軍隊的耳目,他們緊隨大軍行動,施行戰場隔離,掩護大軍運動。古代戰場的直接偵察手段幾乎全靠這些外圍斥候。他們需要撒開在荒野中與敵人的斥候對決,自己打探到情報的同時還要阻止別人得到情報。大軍往往還沒有正式開打,斥候們就得血戰無數場。這些被抓到的探子,幾乎沒有任何的好下場。

至於負責警戒的斥候,他們一般不會前出的很遠,只作為撒佈出去的暗哨使用,但這項工作也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古代黑燈瞎火,夜晚危險重重,往往部隊或城池沒事,這些警戒哨探卻發生了問題。

明萬曆年間《三萬衛經歷司為"竊賊"捕擄永寧堡哨夜事給巡按山東監察御史的呈文》記載了一段斥候被敵人摸哨的事蹟:

"據守永寧堡衛鎮撫劉維藩呈稱,本月初三日辰時分,據本堡北方值了軍人周雲稟稱:了見沿邊空心樣臺舉放炮火,左右鄰臺一齊接舉,一面差夜不收楊彪等分投走報,一面帶領馬步官軍出堡迎敵,途遇本臺值日甲軍孟堯稟稱:了見境外溝內突出掩伏竊賊約有十數餘騎,撞遇預差出哨夜不收洪阻二、薛祥等二名…躲避不及,被賊擄去…具呈到職。據此,緣系竊賊捕擄哨夜事理,擬合呈報。"

兩個出哨的夜不收在執行任務時,遭遇了十多騎“竊賊”,沒有逃過,被賊人抓走了。

明代的《武備志》也在講解軍隊編制時,很明確的列出了千總下設6個夜不收,每中軍設8名,每哨設50名。

明代還有尖哨、尖兒手、哨報馬軍、名字很多,總的來說都與夜不收一樣,屬於斥候一類。有些膽子大的甚至會通過會“外語”,而深入敵營打探。

明代的《四鎮三關志》描寫了這些偵察兵的行徑。他們輔助了一次大軍出塞“燒荒”的軍事行動。尖哨們預先跑到目標地點偵察,確定情況後大軍出塞。大軍往四處都派遣了哨探,夜不收則通過一種叫“炮架”的方式警戒聯絡。軍士們“燒荒”結束後,“仍留尖哨守哨,原分信地。”

漢代的斥候沒有明代的那麼細分,但也是實打實的精銳。許多人甚至就是直屬王侯將軍的家丁和私軍部隊。除了打探消息外,還負擔著情報、聯絡甚至刺殺的工作。

至於現代的中國,臺灣省的地方武裝裡好像仍然管偵察兵叫“斥候”。別問我怎麼知道的,老王也就看了下馬蓋先的包包...

大多數時候,斥候就是古代的特種偵察連。當然,某些情況下也會客串一把佔士邦的工作。


王司徒老百科


斥候和偵察兵差不多是一個意思,在自己任務方向上前出偵查、測繪地形、消滅敵方斥候、回報信息,在沒有衛星和偵察機的時代,斥候就是軍隊的眼睛和耳朵,一般在遊戲中斥候的屬性都是血少戰力弱視野遠,現實中則相反斥候應該是從一隻部隊最精銳的戰士中挑選出來並配備最精銳的武器裝備和最好的戰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