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事關生死,又充滿溫情

英格蘭足球名宿萊因克爾有一句名言:“足球是一項簡單的運動,22個人在90分鐘裡追逐一個球,最終德國人獲勝。”

萊因克爾是英格蘭足球歷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不過遺憾的是,他並未率領英格蘭隊獲得過世界盃冠軍。1990年在意大利舉行的世界盃是他距離冠軍最近的一次,不過在半決賽中英格蘭遺憾的輸給了德國,錯失問鼎大力神杯的機會。正是在那場比賽結束之後,失望的萊因克爾說出了上面那句傳頌至今的名言。而那屆世界盃的冠軍正是德國。

2018年的俄羅斯,萊因克爾已經轉行做了足球評論員。德國隊在小組賽最後一場負於韓國慘遭淘汰,賽後“段子手”萊因克爾發推特修改了自己28年前的那句話:“足球是一項簡單的運動,22個人在90分鐘裡追逐一個球,而到了最後,德國人不再總是贏球。之前的版本已經成為歷史。”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英國人和德國人在足球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現代足球誕生於英國,1863年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的足球組織在倫敦成立。而此時的德國還不知道足球為何物。或者確切的說,當時還沒有“德國”這樣一個國家,那片土地上分佈著多個小王國,其中最強大的普魯士剛剛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這位後來的“鐵血宰相”正在謀劃著如何統一德意志。

到了19世紀70年代,經過一系列戰爭,普魯士終於完成了對德國的統一。就在此時,足球這項在英國十分受歡迎的運動,悄然的進入到了德國。

2011年上映的電影《夢想的課程》(Der ganz große Traum),講述的正是足球運動從英國傳入德國的歷史。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1874年,德國布倫瑞克市的一所學校聘請了Konrad Koch擔任英語老師。當時德國學校的教育理念充滿了普魯士特色:強調紀律、原則和絕對服從。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十分嚴格,井然有序但卻相當死板。老師走進教室時,學生會立刻整齊的站起來迎接老師,教學方式多是念課文和死記硬背。

Koch在此之前曾在英國生活過多年,他非常反感普魯士這種僵硬的教育模式。他在英國期間接觸到了足球,為了激發德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他嘗試引入全新的教學方式,一邊教學生踢足球,一邊學習英語。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這是足球第一次進入到德國,學生們很快喜歡上了這種新鮮的運動。但是學校其他老師以及學生家長卻十分反對,認為這種項運動太過野蠻,完全是誤人子弟。他們呼籲在普魯士禁止足球運動。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最終足球在德國的命運,多少得感謝英國人。Koch的英國朋友帶領一隻青年足球隊來到布倫瑞克,向德國人發出了挑戰。Koch的學生代表德國逆轉戰勝了英國人,在場的普魯士官員被足球的激情和凝聚力所打動,終於允許足球運動進入德國。

《夢想的課程》中,德國學生受到了來自校方的巨大壓力和阻撓,但是面對英國隊的挑戰,德國學生說:“英國隊和我們的比賽,事關生死。”在影片當中,這句話更多的指足球在德國的生死:如果自己的表現能夠打動普魯士政府,那麼足球就能夠在德國生根發芽,否則這項運動就會胎死腹中。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不過在今天看來,這句話卻預示著之後上百年來英國和德國在足球場上的恩怨情仇。

1909年,德國人以0比9的懸殊比分輸給了英國,當時的德國人只是剛剛學會踢足球。不過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英國(主要指英格蘭)只獲得過一次世界盃冠軍,而且是在久遠的1966年。那屆世界盃決賽,英格蘭的對手正是德國。那場在英國溫布利球場上進行的比賽誕生了著名的“門線懸案”,而當值主裁判定進球有效,這一入球幫助英格蘭捧杯。不過由於當時攝像技術有限,至今仍然難以判斷皮球是否完全越過門線。多年來,德國球迷們一直對此耿耿於懷。

儘管英德恩怨一直持續到今天,但兩國之間也並不總是劍拔弩張。2016年6月,英國就退出歐盟舉行公投,“英國脫歐”對於歐洲一體化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在公投當天,德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圖片報》在首頁打出標語:“親愛的英國人,如果你們留在歐盟,那我們就承認當年溫布利的那粒(懸案)進球!”極力挽留英國留在歐盟。足球在這一刻無關生死,而是多了一份溫情。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儘管這依舊難以避免英國離開歐盟,但足球一直以來都帶有平等和團結的基因。影片《夢想的課程》中的一位個子最矮的學生,來自德國社會的低層,而且在學校經常遭受同學的霸凌。不過因為他在足球場上的出色表現,重新得到了其他同學的尊重,並找回了自信。事實上,足球的發展也的確相當“草根”,19世紀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出現了工人階級,足球運動最初正是在工人之間傳播開來。

同樣的,在德國,足球早期發展最為繁榮的也是工人聚集的魯爾區,那裡誕生的多特蒙德、沙爾克04俱樂部至今仍有深刻的工人階級烙印。畢竟相比於網球、馬球,足球所需要的裝備最簡單最廉價,同時參與的人數又更多,也更加具有團隊精神。

提到魯爾區,就不得不提另外一部經典的足球電影,那就是2003年上映的《伯爾尼奇蹟》(Das Wunder von Bern),講述了德國獲得1954年瑞士世界盃的故事。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伯爾尼奇蹟》中的Richard來自德國魯爾區的埃森市,那裡曾是德國的重工業中心,孕育出了克虜伯這樣的大型軍工企業。二戰期間Richard在戰場上被蘇聯俘虜,關進戰俘營,十多年之後才回到德國的家中。但戰爭中的經歷已經讓Richard很難再重新融入家庭當中。

這正是戰後德國的縮影,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被送上戰場,無數人戰死,而那些最終能夠幸運的回到家鄉的老兵,卻已經與戰後的德國社會產生隔閡,難以重新投入工作和經濟重建。戰爭耗盡了德國的資源和男性勞動力,德國處於貧窮和破敗當中,1950年聯邦德國的失業人數達到近190萬,失業率高達11%。更為嚴重的還不是物質上的貧乏,納粹德國給世界帶來的災難也給德國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傷,這種落魄感始終籠罩在德國人身上。

戰後德國足協被迫解散,國家隊的比賽也遭到了國際上的抵制。直到1950年才與瑞士隊進行了戰後首場正式比賽。四年後的1954年瑞士世界盃,德國派隊參加,但沒有人看好德國隊。可讓人意外的是,德國隊一路殺入決賽,並在伯爾尼舉行的決賽中以3比2戰勝了普斯卡什率領的匈牙利,一舉奪得世界盃冠軍。

這次奪冠給當時的德國帶來了巨大的振奮,德國曆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甚至將這場勝利稱為“聯邦德國真正誕生的時刻”。為球隊奪冠立下汗馬功勞的隊長弗裡茨·瓦爾特被看做國家英雄,費斯特將其與阿登納(聯邦德國首任總理)、艾哈德(先後擔任經濟部長、總理)並列,稱為聯邦德國的三位建國之父,瓦爾特用一個世界盃冠軍給德國人民帶來了精神上的鼓舞。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50年代中後期開始,聯邦德國政府在阿登納和艾哈德的帶領下,引入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戰後經濟的快速增長,德國從戰敗國一躍重新回到經濟強國的行列,“伯爾尼奇蹟”變成了“經濟奇蹟”(Wirtschaftswunder)。

瓦爾特於2002年世界盃期間逝世,在幾天後德國隊與美國隊的四分之一決賽上,德國全體隊員手臂纏著黑紗進行比賽,以表達對瓦爾特的哀思。2006年6月17日,德國世界盃小組賽意大利對美國,當天正好是瓦爾特逝世四週年,賽前全場為瓦爾特舉行了默哀儀式。而舉行那場比賽的球場,正是以這位傳奇球星命名的“弗裡茨·瓦爾特體育場”。

大家都在看這些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莫迪改變了印度嗎」

足球事关生死,又充满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