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政治智慧完勝亞歷山大大帝,東方統一西歐分裂的原因!

亞歷山大大帝在西歐留下了一些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秦始皇則是留下了一套兩千年的政治制度和許多大型建築與水利設施等,他們都是偉人,但是在筆者眼中秦始皇的政治智慧是完勝亞歷山大大帝的!

秦始皇的政治智慧完勝亞歷山大大帝,東方統一西歐分裂的原因!

一,亞歷山大大帝父子的一統思想。馬其頓聯盟僅僅表面上實現了希臘的統一(斯巴達除外)。腓力(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同意各城邦保留自治權,他沒有建立中央集權式的希臘國家王權,反而是想解決希臘的宿敵波斯帝國。

腓力猝死,亞歷山大三世繼位(20歲)。他清除內部的威脅,取消了盟約原本賦予各城邦的自治權。但是亞歷山大與父親一樣,並未著手從制度上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王朝。滅掉波斯帝國之後,亞歷山大仍然沒有著手中央集權式建設,而是從裡海南岸繼續東進,然後於公元前 327 年夏天兵分兩路進軍印度。

秦始皇的政治智慧完勝亞歷山大大帝,東方統一西歐分裂的原因!

事實上,亞歷山大進擊波斯時,希臘內部政局是很不穩固的,叛亂不斷。例如:斯巴達國王阿基斯三世多次叛亂,亞歷山大不得不派部將安提帕特前往平定,即使這樣亞歷山大仍然我行我素地東征。

後來的羅馬皇帝曾百思不得其解:亞歷山大為什麼只一心佔取地盤,不注重帝國自身的建設?史學家李維就感嘆過: 如果亞歷山大轉身西進而非東進,他所取得的成就簡直難以想象。從這些西歐人的感慨可以看出他們是多麼希望亞歷山大創建一個統一的國家,做一個國家的帝王,而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元帥!

二,嬴氏的統一思想。早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就已經有了郡縣制度。秦始皇滅了六國後"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 ,使後無戰攻之患""分天下為三十六 郡"。郡縣制的推行有利於中央集權和全國的政治統一 ,有利於中央統一調用全國的人力與物力,組織興建大型工程, 例如長城抵禦匈奴的侵略,靈渠有力南方發展 。

秦始皇的政治智慧完勝亞歷山大大帝,東方統一西歐分裂的原因!

啟蒙大師梁啟超他認為"從黃帝時代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完成了中國的自我確認"。正因為秦始皇的大一統使得中華作為一個文明的整體出現,鼓勵著後世帝王以維護中華民族之統一而努力,同時也告訴我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對比二人,可以說亞歷山大遠征是他缺乏政治觀念的表現,東征只是毫無意義的軍事行動,沒有一個明確的政治觀念和"大一統的思想"就不可能把不同文明的民族整合成一個國家。東征這樣搶劫式征服是沒有任何意義意義的! 所以亞歷山大大帝一死,他征服的地盤也就四分五裂了,就像絢麗煙花過後什麼也不曾留下。在古代最有希望統一歐洲的人就這樣消失於歷史長河中。反觀秦始皇統一六國則是一個統一天下為目標的,秦始皇是要去長期治理這片土地,

使黔首自實田的!雖然秦始皇沒有長生不老,但是他留下的這套治國理念確影響了中華文化圈兩千年!

也許有人會說亞歷山大大帝壯志不酬,年僅33歲就去世了!但是身體就是帝王的本錢,如果在以年齡說事反而印證他沒有真正的帝王命,同時也說明西方沒有統一的能力。

西歐分裂,東方統一,在雙方的古代競爭中,可以說秦始皇憑藉著政治制度的觀念(大一統)就完勝亞歷山大。古代中華完勝,相信我們這一代人也會完勝西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