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兄弟的紛爭:法蘭西與德意志

歐洲諸國聯合起來幹翻了法國之後,歐洲大陸的秩序由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主導。三個國家成了歐洲的憲兵。

高傲的法國人當然不會服氣。尤其在經歷了那麼一個輝煌的時代之後。他們慢慢地舔傷,慢慢地恢復元氣。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不久之後他們就迎來了復興的機會。

與他們只有一水之隔的英國人,終於受夠了俄羅斯人的囂張跋扈。準備教訓一下俄羅斯人了。英國人有盟友的情況之下,從來不會自己單挑的。英國人挑上了法國與土耳其,和俄羅斯開幹。

戰鬥民族的稱號帶在俄羅斯的身上,有點名不符實。俄羅斯人除了在本土與列強開戰,有勝算之外,似乎離開家門,就玩不轉。沒有了俄羅斯的冬天,與幅員遼闊的疆土,在克里米亞被英法軍隊打了個鼻青臉腫。克里米亞戰爭最終以俄羅斯的慘敗收場。當然也不能怪俄羅斯太饢。他們武器是有代差的。這時的英法聯軍已經使用線膛槍。就是槍管中有膛線。這樣可以保證彈道更穩,射程更遠。而此時的俄羅斯普遍裝備的仍然是滑膛槍。就是排隊槍斃時用的槍。射程只有不到二百米,準頭極差。此時英法聯軍的步槍射程可以達到一千米。可以進行狙擊。再加之鐵路、蒸汽機的應用。他們敗的一點不冤。吃線膛槍虧不只有俄羅斯,還有咱們的大清。在八里橋,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就敗於線膛槍。如果僧格林沁遭遇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英法軍隊,他的勝面就會大增。

由於線膛槍的裝備,美國的南北戰爭死了六十二萬人。超過美國曆次對外戰爭之和。

一場克里米亞戰爭的勝利,再加之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勝利,法國再次揚眉吐氣。他們又迎來的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大有恢復拿破崙時代榮光的氣象。可是拿破崙三世畢竟只是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他大爺還是他大爺。畢竟不是一個人。他空有他大爺的雄心,但是沒有他大爺的能力。

法蘭西德意志的矛盾再起。拿破崙三世非常的不幸,遭遇了鐵血宰相俾斯麥。

鐵血宰相俾斯麥,用三場戰爭統一了德意志。

第一場戰爭聯合奧地利亞打敗了丹麥。奪回了在三十戰爭當中,丟失的兩塊領土。奧地利和普魯士平分。

第二場戰爭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之間的戰爭。普魯士處在德意志的邊緣地帶。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但是艱苦的環境,塑造了他們堅強的性格。別的國家是國家擁有軍隊,而普魯士是軍隊擁有國家。奧地利的歷史遠比普魯士輝煌。是他們擋住了土耳其,有功於整個歐洲。威望也遠較普魯士為高。但是普魯士有一個更加強大的軍隊。但這是奧地利所沒有的。

德意志的統一要由來完成呢?肯定不是議會的辯論和訣議能解決的,只有靠鐵和血。這是俾斯麥說的。也是俾斯麥鐵血宰相名號的來歷。

統一是必須的。吵又吵不出來,那就幹一架吧。為了德意志統一的主導權,奧地利和普魯士開幹。歐洲矚目,都準備了凳子。可是大出意外,凳子剛剛擺好,戰爭結束了。普魯士速勝。只進了七個星期。奧地利與普魯士的戰爭結果大出歐洲意外。大部分國家本以為會是奧地利勝面較大。但是沒有想到只堅持了七個星期就戰敗。兵力上奧地利佔優。但在武器和戰術之上,普魯士佔優。再次回到武器。克里米亞戰爭的時候,英法軍隊使用了線膛槍。而這一次的戰勝方普魯士運用了後膛槍。只一字之差,卻改變了戰局。英法軍隊的線膛槍是前膛裝彈的。要給步槍填彈必須站著。而後膛裝彈的時候,就可以趴著蹲著。以前裝彈的時候,就是靶子。現在裝彈的時候可以隱蔽。當一個前膛裝彈的軍隊,遭遇一個後膛裝彈的軍隊的時候,就是一場災難。薩瓦多戰役一天的時間奧軍損失四萬五千餘人,其中被俘兩萬餘人。可見戰爭之慘烈。科技的進步為人類帶來了火車輪船,也帶來了線膛槍等殺人利器。科技在好人手中可以造福人類,在壞人手中可以荼毒生靈。在以後的戰爭當中,更多的殺人利器更是層出不窮。這只是一個開始。

正當威廉一世和老毛奇,正準備大幹一場,進軍維也納的時候,俾斯麥幾乎是下了十三道金牌,才將普魯士軍隊攔下。俾斯麥的理由非常的簡單:“進入敵國的首都,對於我們的將士,將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回憶。但是給敵國造成的傷口,將是很難彌合痊癒的。德意志統一的大業還沒有最後的完成。以後我們怎麼能期望他們保持中立與善意呢?”

原來俾斯麥這個老狐狸已經正在醞釀下一場更大的戰爭了。

如果寫的好玩請關注我。明天接著與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