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苗族结婚为什么要哭?我们只是小时候见过

【导语】婚姻作为人类繁衍后代、 延续生命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各个民族中, 既有共性的一面, 也有个性的一面。苗族和其他民族一样, 其婚姻习俗既有相同的地方, 又有不同的特点, 其中, 新娘出嫁时要放声啼哭, 就是典型的形式之一。

「文化」苗族结婚为什么要哭?我们只是小时候见过

苗族咪彩

一、哭婚的形式

(一)怨恨悲愤的哭婚

云南文山的苗族, 当新娘离家前, 要在室内放声啼哭, 有时母女会哭成一堆, 难分难舍, 迎亲娘见状后, 只得进屋去, 一边进行劝慰并把新娘牵出来, 一边给新娘母亲手里塞点 “释手钱 ” , 并将新娘交给其表兄弟牵出门外, 这时, 新娘会哭得更加伤心痛肺。新娘或新娘母亲要得到钱后, 新娘才肯离家上路这一现象, 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 就是财物的交换原则, 这是造成新娘哭婚的主要原因。流传在滇东南的苗族 《哭嫁歌》 就唱道: “我的阿爹和阿妈, 你们贪人家的白尾牛, 把彩丹嫁到高山头, 你们图人家的花斑马, 把彩丹小小就嫁走。你们花起钱财来, 就像泥沙溜山谷, 想让你们的彩丹, 忘掉啼哭的山路。我不是条小牛犊, 我不是匹小马驹, 让人关到厩里去, 随便打骂随便骑。请求你们把钱财, 凑足还给人家吧,让我彩丹转回家, 耕田种地又除草……”这种哭婚, 其实是姑娘对自己的婚姻不能做主而产生强烈不满的一种控诉方式和抗争手段。

(二)难分难舍的哭婚

《礼记· 曾子问》 云: “嫁女之家 , 三夜不熄烛, 相思离也 ;娶妇之家 , 三日不举乐, 思嗣亲也 。” 在历史上, 由于苗族大多居于深山密林, 主要依靠 “刀耕火种” 获取生活来源, 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需要不断加强家族或宗族之间的团结, 以便共同度过艰难的困境, 为此, 曾一度出现过早婚现象。姑娘的婚姻权大多操纵在父母的手里, 当姑娘长到十多岁时, 只要有人家看上了, 就会遣媒人前来说亲, 如果女方父母对男方的家境和人才也满意, 就会答应男方的求婚, 并决定将姑娘嫁出去。在整个说亲过程中, 姑娘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没有什么发言权, 一切都以父母的意愿为主。尚未完全长大成人的姑娘, 正处于懵懂阶段, 对父母和兄弟的依赖是很强烈的, 一旦出嫁了, 独自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去过婚姻生活, 心中是无底的。因此, 姑娘在出嫁时向父母及亲友的哭诉, 表现出的就是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文化」苗族结婚为什么要哭?我们只是小时候见过

苗族咪彩

(三)矫揉作态的哭婚

姑娘出嫁时的哭泣之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到了近代开始逐渐演变为一种风尚。有些地方的姑娘长到十一二岁, 就要向经验丰富的老年妇女学习哭嫁, 以便将来真正出嫁时能哭得抑扬顿挫, 感人肺腑, 否则, 会被别人耻笑为没有才智和贤德, 是青春萌动、急于出嫁的一种表现。这种通过事先反复练习过的哭婚, 随着自由婚姻制的逐步完善和婚姻当事人爱情基础的巩固, 虽然姑娘在出嫁时号啕大哭, 声音凄厉, 其实多半是无泪的空洞号哭或嘤嘤啜泣, 它只是一种矫揉作态的艺术表演而已, 姑娘的内心深处并不悲伤。 当然, 由于姑娘的哭嫁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悲剧性的气氛, 与新婚之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因此, 依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认可。

三、 苗族哭婚的文化内涵

苗族的哭婚, 主要表现为上述三种形式。但是, 婚姻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物, 往往容易被后来附加上去的一些扑逆迷离的表象所掩盖。通过对哭婚这种 文化习俗的分析, , 其最本质、 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女人对失去家庭财产的一种痛惜。

「文化」苗族结婚为什么要哭?我们只是小时候见过

苗族哭婚

恩格斯曾经指出: “母权制的被推翻 , 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母系氏族社会被父权制取代后,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婚姻制度, 其残余势力不但没有随着母权制的消亡而烟消云散, 反而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仍然以不同的反抗形式贯穿于整个父系社会, 极其微妙地融化到后来的婚姻礼俗当中。

苗族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原因, 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这种居无定所的生存方式, 不仅表现为农业生产较为粗放, 粮食自给成问题, 而且生产力极其落后, 严重制约了苗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不稳定, 人口素质的低下, 财富的不断流失, 导致了苗族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民族集团。为了不断强化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共同抵御外部势力的侵扰, 表现在婚姻方面, 就是在举行婚姻仪式时, 显得特别豪爽大方。其结果是既严重浪费了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钱财, 又无力帮助姑娘解决开始独自生活时的燃眉之急。姑娘在娘家的十几年当中, 作为家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之一, 不仅付出了自己的艰辛和努力, 而且为整个家庭创造了必要的财富, 可是一旦出嫁了, 就什么也没有了, 怎能不心疼呢? 在以父系氏族为主建立起来的个体家庭里, 作为一个女儿家, 她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为此, 只有借助出嫁之时, 通过哭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强烈不满, 通过哭诉方式来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为了弥补姑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失, 父母和亲友就采取了要求男方为姑娘准备将来生活时所穿戴的衣裙头帕、 准备用来招待亲友所需的酒水肉类等相关措施。这种 “将功补过” 的做法, 后来又逐步演变成了婚宴在女方家举办的习俗。

「文化」苗族结婚为什么要哭?我们只是小时候见过

苗族婚礼

苗族姑娘的哭婚, 是母权制残余不断反抗父权制的一种遗俗, 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外在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深层的文化内涵, 还是女人对失去家庭财产感到失落的一种隐秘而曲折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