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前几天,偶然借了亲戚一部车开开,是一部吉利博越,非常畅销的车,卖得也不错,但是打开车门的一瞬间,惊呆我了。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车内的所有按键地方,都贴满了汉字胶布。原来亲戚年龄大了,英文不好,看到密密麻麻的英文按键脑袋都疼,还是大孙子聪明,给他做了很多中文贴,覆盖在英文上。虽然很多功能还是不知道,但是起码包括空调、天窗和灯光什么的可以看懂了。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看着这部贴满中文标签的车,笔者心潮澎湃!

明明是中国人制造,明明在中国市场销售,还是一个自主品牌,为什么就不考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给这些按键换上中文呢?当一个驾驶者连汽车功能都不了解,哪里还谈得上实用性和安全性可言?!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我求助于网络,很多人立刻给出了答案。

有人说涉及成本问题,这个需要重新制造一套模具,这简直就是不值一驳的P话。人家卡罗拉、迈腾、奥迪A6这些红合资车、全球车可以说考虑成本。你一个自主品牌,产品99%都在中国销售,为什么不给国人先来一套中文的,等你大规模出口美国时候再来英文也不迟呀?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还有说中文意思不好表达,中文意思太复杂,中文无法翻译。这又是一个绝对胡扯,在全球几千种语言中,中文几乎是最成熟、最凝练的语言,而且没有之一。历届联合国大会中文的翻译都是最薄,绝大多数的中文几个单音节的词,英文几句话都解释不清,这个绝对不是理由。人家比亚迪的按键就是中文,不也是很好的吗?人家讴歌也是用中文,怎么就没这问题?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还有人回答说是行规。最早进口车的按键都是英文,后来合资车是英文,再后来自主车也就是英文了。这个回答同样是在狡辩。任何地方都是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什么时候听说客大欺主,反客为主了?一件商品的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真正使用它的人的便利,而不是什么自古以来的行规,如果这些自古以来的行规一直不变,那么我们还在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我们还生活在春秋战国。而且目前早就已经有打破行规者,比如比亚迪,比如讴歌,他们已经开始使用中文按键,不知道作为自主品牌领袖的长城长安吉利和奇瑞们就不能使用更方便的中文。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其实之所以这些自主品牌绝大多数使用英文按键,而不是使用中国人更喜欢更熟悉的中文,根本原因就三个。

第一个就是骨子里的媚外情节,自从“外交无小事”成为涉外纲领,我们的一切几乎以洋人的意志和便利为先。英文的地位比中文高,洋人地位比国人地位高,洋人丢了自行车满城找,洋人误了飞机可以让火车停止,一些极端奴颜媚骨的文艺片都是中国女人找洋人老公,一些求洋老公而不得的女艺人直接弄了个英文名,你喊她中文名装作没听到,让你喊她英文名。在整体社会英文地位高的情况下,一些自主品牌其实骨子里也是洋奴,虽然他们在利用国人民族感情的时候大打民族牌,大打爱国牌,口口声声要国货自强,以用国货为荣,但是他们自己骨头里早就一身媚骨,既然有高大上的洋文,为什么要用低端的中文呢?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第二个原因,就是对于本土消费者的毫不尊重,虽然很多车型在设计的时候口口声声说是根据本土消费市场设计,但是在设计本土消费者人机交互最直接的关联方面,放弃国人最直观最容易、最便利的中文,却患上一串串大多人根本就不熟悉的英文按键,这是赤裸裸的对于本土消费者的歧视。想用我的车,先去学英文吧!英文不过关,没资格用我的车!问题是特朗普的孙女,澳大利亚的总理都在飙英文的时候,一个中国品牌说说中文有什么丢人的?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语言使用方面缺乏一个制裁措施。我们是一个地域庞大的国家,有很多民族自治地区,在这些民族自治区域,所有的招牌几乎全部都是双语,即便是那些根本没有人使用的语言,政府也强制要求双语,这是对区域的一个尊重。但是在对主体语言的尊重方面,迄今没有任何法规法律,也无法制裁那些媚外洋奴。

自主品牌为什么不敢使用中文按键?秘密在这里

于是一个天大笑话就这么一天天上演:明明是中国人投资,中国人管理,中国人设计,中国人制造,中国人销售,在中国土地上使用,使用者又是中国人的汽车,偏偏几十个按键都是多数中国人根本不熟悉的英文。

真是一个令人沉默的悲哀!

(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