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關鍵時期

根據乘聯會廠家數據, 5月新能源車銷售9.2萬臺,環比4月增長30%,同比增長1.4倍;1-5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28萬臺,同比增長1.4倍。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銷量都一直在保持高速增長,但大不等於強。不能忽視的是,我國高端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長期被特斯拉、捷豹、雷克薩斯等歐、美、日品牌佔領。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品牌溢價能力和技術實力仍有待提高。

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關鍵時期

與此同時,商務部發布的《主要消費品供需狀況統計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消費者對進口商品需求旺盛,其中25.4%的人認為國內市場上不能滿足需求比例較高的是SUV和新能源汽車,分別為47.9%和40%。

可以說,在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絕大部分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還是一種“被迫”的狀態,或受限於“限號”或受限於“指標”。而我國消費者對進口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旺盛,從側面上也可以說明,當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無論在品質、用戶體驗、品牌等方面,還是很難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

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關鍵時期

而與以上這種不得不買,買了又不滿意的狀態相對應的,則是我們看起來很“繁榮”的新造車勢力。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互聯網造車興起到現在,我國的新造車勢力數量高達300多家,但迄今為止,這些新造車勢力拿到新能源生產資質的只有16家,16家中拿到工信部生產資質的只有7家,分別是前途汽車、合眾新能源、長江汽車、蘭州知豆、江鈴新能源、雲度新能源、北汽新能源。不過,凍結一年之久的生產資質最近有了鬆動的跡象。

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關鍵時期

5月17日國家發改委向有關部分下發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並且在5月25日完成了意見徵求。徵求意見稿總則第二條中明確指出,嚴格控制新增傳統燃油汽車產能,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健康有序發展,著力構建智能汽車創新發展體系。我們認為,國家發改委有望重啟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大門。

雖然審批資格有望重新開啟,但審批難度將會比原來難上加難。徵求意見稿中對純電動汽車項目的投資人、投資所在地、生產規模、產品研發能力等都做出了嚴格的要求。

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關鍵時期

所有股東量產前不能撤出股本;股東現有純電動汽車生產項目需要建成並達產;明確了建設規模門檻,純電動乘用車不低於10萬輛,純電動商用車不低於5000輛;當地政府來說,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純電動汽車,在備案新項目之前,都要將同領域的殭屍企業清理掉,這也就意味著一個項目做不好,後面全部要堵車。

同時,徵求意見稿也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投資,開展兼併重組和戰略合作,聯合研發產品,共同組織生產,提升產業集中度。

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關鍵時期

徵求意見稿已結束徵求意見,正式文件對純電動車項目的具體要求還要等待,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新造車勢力將告別“圈錢式”、告別“圈地式”,所有的造車新勢力必須奔著“量產“去,杜絕”PPT造車“的情況發生,一些技術落後、沒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只能改變現狀或者直接出局,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環境將得到很好的淨化。

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關鍵時期

與此同時,新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也正式開始實施。取消150km以下續航車型的補貼,續航150km-300km車型的補貼也下調了20%-50%不等。另一方面,續航300km-400km以及400km以上車型的補貼,也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上調。在這樣的政策下,一方面會淘汰很多落後的產品,同時也能很好的抑制廉價電動汽車價格虛高的情況;同時,對高續航里程的車型,政策也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水平向上發展。

雖然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節能汽車的發展,但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問題。比如資本的盲目注入、騙補、圈錢式的融資、沒有量產能力、產品被指粗製濫造等等,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在行業規範、技術標準的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回顧我們燃油汽車發展的道路,歐美是先驅,他們制訂了技術標準、規則、模式等。燃油車方面,我們把歐美的“道”走了一遍,雖然發展很快,但也只是實現了生產、消費大國的目標。在品質、性能、品牌方面,至今與歐、美、日仍有差距。

曾經提出的 “彎道超車”,只是把新能源汽車當成了中國汽車發展道路中的一個契機。那“道”還是別人的“道”,繼續跑下去,結果不言而喻。

而當下,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換道先跑”。中國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中佔據相當大的份額,而“遊戲規則“尚未確立。我國應憑藉龐大的市場,根據自身需求,制定屬於我們的規則,建立完善的”玩法“,在全新的屬於自己的“道”上迅速前行,成為真正的汽車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