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腫瘤科的副主任醫生,月入至少十幾萬元

“一人生病,全家拖垮”,票房破13億的《我不是藥神》戳中無數人的生存痛點。電影 中,正版格列寧一瓶售價近4萬元,而與其藥效基本無異的仿製藥“印度格列寧”售價僅 是前者的1/20,約為2千元。現實中,癌症患者花銷龐大:2016年一個癌症患者年平均花 費31萬元,2015年是25萬元。大多數人並沒有如此高的支付能力,沒錢的患者可能一年只 花幾萬元。抗癌藥為啥賣這麼貴?

以片計算,更加能感覺到抗癌藥的昂貴:羅氏製藥的“特羅凱”售價約為689.57元/片, 諾華製藥的格列衛售價約為216.67元/片。看完電影后,很多人將抗癌藥的暴利歸結於“ 專利”的鍋。但實際上,藥企研發、生產完抗癌藥後,還要耗費巨資在銷售上。據瞭解 ,2015年貝達藥業銷售費用共計3.38億元。除此之外,正版抗癌藥要落到患者手中,還 要經過層層利潤不菲的加價。

曾任職羅氏製藥,現為易加醫創始人的許逸在媒體中曾介紹:“外國藥企研發一款新藥 都是十幾億美金往裡扔,平均研發時間8到10年,可能投入一半發現苗頭不對就終止了, 幾億美金打了水漂。這些成本肯定要往腫瘤藥上攤,但一款腫瘤藥只對特定型號的病人 有效,這個型號的病人有多少?攤到每個病人頭上的價格肯定就高了。”

作為藥企銷售人員的醫藥代表,其主要負責為醫生、經銷商正確傳遞藥品信息並將藥品 使用的信息收集並反饋給公司。據瞭解,2015年貝達藥業的銷售人員人均年薪達32萬元 ,月薪2.67萬元。而藥企銷售人員年薪百萬不是個例。一位業內人士說:“做得好的肯 定是年入百萬,做得差的和一般白領差不多。” 2010年開始在貝達藥業任職副總裁兼銷 售總監的瀋海蛟,2015年薪資為24萬元,獎金88萬元,合計112萬元。

一個腫瘤科的副主任醫生,月入至少十幾萬元

如今,這個鏈條又加入了互聯網玩家。除以上鍊條外,還有一些人在利用互聯網的方式 提供抗癌服務以分得一杯羹。其主要商業模式是:為患者提供一個包括診前篩查、找醫 院找醫生、診中找藥、診後康復等整體解決方案,盈利方式為撮合服務的分成或收取癌 症患者服務費。抗癌衛士創始人姜作忱透露,抗癌衛士的客單價在840元以上,年初至今 營收1000萬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