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手 那人 那座城,《魅力中國城》第二季給你質樸的深情

“1988年5月,小興安嶺上的雪化淨了,樹木睜開了惺忪的睡眼。”當時在伊春市文聯工作的作家姜孟之先生採訪了一位林業工人,工人那一雙被生活打磨過的粗糙的手,久久縈繞在他的腦海裡。

回去以後,姜孟之將所見所感落筆成文,於是有了被收錄進當時一些中小學教材中的名篇《一雙手》。而在本週日即將播出的《魅力中國城》第二季首期節目中,這雙手將具象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那手 那人 那座城,《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给你质朴的深情

這雙手的主人,叫做張迎善。

在文章中,張迎善的“這雙手皮膚呈木色……絡紋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手指特別粗大肥圓,一隻手指就像一根三節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著四條裂紋”……

那手 那人 那座城,《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给你质朴的深情

節目中,當主持人陳偉鴻面對鏡頭舉起張迎善的這隻手,那些文字中留白的畫面瞬間清晰了。

這個寡言淳樸的老人連開口自我介紹都顯得格外侷促:“我是栽樹的,在伊春林場栽樹栽了將近四十年。”

他輕描淡寫帶過的四十年,是一個人用一雙手,寫下的一段世界造林史上的傳奇。

他是伊春的造林功臣、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在他工作的 34 年來,親手栽種的樹已經超過了一百萬棵。

每當要去林地,張迎善都要帶上鎬頭和鐮刀,鎬頭用來種樹,鐮刀則用來清除樹苗周圍的雜草。如今張迎善和老伴出門可以騎摩托車,當年肩膀揹著樹苗,徒步走上山的日子,在這個老人的談笑間像是一個遙遠的故事。

那時的他就是這樣,揹著樹苗幾乎走遍了這周圍的每一片土地。

如今已經60多歲的張迎善回首與這片山林的半生之緣,他說:“再苦再累也值得。”

那手 那人 那座城,《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给你质朴的深情

歷經千錘百煉卻知難而進,忍受千辛萬苦卻毫無怨言,或許腳底有芬芳泥土,頭頂有綠蔭遮蔽,於他而言,就是人間最好的美景。

張迎善的骨子裡刻著大山的沉穩,也印著綠樹旺盛鮮活的生命力。他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也都是伊春這座城市的精神折射。

那手 那人 那座城,《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给你质朴的深情

伊春是中國森林工業的一面旗幟,曾經,這裡採伐的木材可以從地球到月球往返七次。1975年,剛剛參加工作的張迎善正面臨著伊春這座“祖國林都”生態戰略轉型的時候,當時這裡能夠採伐的樹木基本已經被採完,光禿禿的山脈和零星的小樹,是這座城市在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付出的沉重的代價。

一度陷入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的伊春調整了方向,伊春人民主動作為,在全國率先放下了斧頭鋸子,停止了對森林的採伐,保護了這片鑲嵌在祖國東北方的“祖母綠”。

那手 那人 那座城,《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给你质朴的深情

1980年以後,張迎善也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植樹上。特別是從1984年到1994年的十年間,他承包了300公頃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頃。以前砍樹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停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從伐木者到護林人,這兩個完全對立的職業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無縫轉換。雖然經歷過陣痛,經歷過迷茫,但他和無數的林業工人一樣,始終與這座城市、這個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伊春視察時,深情地說:從伐木人轉到了種樹人、護林人,你們找到了綠色化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在《魅力中國城第二季》的舞臺上,張迎善說“未來的心願是繼續為伊春綠水青水,多栽樹,多奮鬥。”

無數如張迎善一樣的林業英雄,守護著這份綠色,用雙手為後人留下了油油樹蔭,一腔熱血,萬畝山林、萬千國人共見證。

本週日19:00,《魅力中國城》第二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財經頻道播出,一起來聆聽護林人的真情講述,一起來回首這座城的獨家記憶,一起來感受伊春的城市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