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關隘——中國古代構築有關城等防禦設施並有軍隊常駐守衛的隘口。古籍中也有稱其為關、塞、關塞、隘塞的。主要由關城、墩臺和溝壕等構成。關城為關隘的主體工程,是指揮和戰鬥的核心。其防護力較強,築有高厚的城牆,牆上設有雉堞,沿牆構築敵臺。關城外圍挖有護城壕。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關隘的構築主要是根據任務和地形特點,將關城、墩臺、溝壕、陷阱等作合理的配置。

山西古關隘

山西境內的長城遺蹟很多。從興縣西北部的黃河東岸開始,沿管涔山和恆山山脈向河北方向延伸,蜿蜒的古長城和矗立的烽火臺,依舊飽含著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蝕痕,橫亙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向世人昭告著那已經遠逝的昔日煙雲。

平型關

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也為抗日戰爭平型關戰役遺址。戰役遺址距平型關5公里,故得名。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2014年4月由山西省古建築集團承建的修繕項目經二百多天施工,完成了城臺、城樓木結構及部分城牆工程。使平型關古關城完美在現在世人面前。

修繕前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平型關城據平型嶺之口,城周長1公里餘,今殘高6米。關門坐西朝東,門洞用券栿相間的方法築成,高4米,寬2.7米,牆厚2.7米,當時關樓已毀。城內匾額上書“平型嶺”三字,兩側嶺上明長城遺蹟尚存。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修繕後

雁門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天下九塞

雁門為首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築有3道大石牆和25道小石牆,起到屏障的作用。

娘子關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娘子關在河北、山西兩省交界處,是晉冀的咽喉要地,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娘子關城樓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娘子關古城牆

娘子關現有關城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修建,崇禎七年(1634)補修。整個關城,北臨桃河深澗,水流湍急;南接綿山陡脊,逶迤相連;依山帶水,含翠湧泉,景色奇雄而壯觀。關城有關門兩座,皆為磚券。

寧武關

寧武關為晉北古樓煩(古部落名)地。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置樓煩關,以防匈奴。寧武,秦漢為樓煩縣地,置有樓煩關,今縣南的寧化村,即為樓煩關南口,縣北的陽方口,即為樓煩關北口。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寧武關是三關鎮守總兵駐所所在地。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慶年間,均有修繕。關城雄踞於恆山餘脈的華蓋山之上,臨恢河,俯瞰東、西、南三面,周長2公里,開東、西、南三門。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寧武關門洞

偏頭關

偏頭關,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黃河與鄂爾多斯高原相對,內外長城在關東老營堡處相接。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現存關城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明宣德、天順、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慶年間均有修建。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銅偏關,鐵寧武,生鐵鑄成老營堡。”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老營堡,明代偏頭關下轄的最大的城堡

固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固關,位於山西省平定縣境內,是明長城真保鎮重要關隘,是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固關長城北起娘子關嘉峪溝,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長20公里,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石砌內長城。固關長城地勢險要,歷史悠久,古驛道深深。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紛紜千古,百尺雄關

作為戰爭的遺蹟,

長城和關隘,

在山西這塊蒼茫的土地上,

已經變成一份獨特的文化遺產,

成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戰爭文化的珍貴實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