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吉島遊船翻沉事故中,讓我們讀懂了「中國精神」

長江日報評論員 華智超

普吉島遊船翻沉事故中,四位在泰國旅行的武漢研究生加入了當地誌願者團隊,通過媒體報道,她們的事蹟開始為眾人所知。

事故發生時,這四位學生本計劃在泰國旅遊,聽聞事故後直接改變行程,也就是說,她們很清楚自己的選擇,非常主動地加入了援助行動。促使她們做出這個決定的,是同胞之情,對遇難者家屬的牽掛,這都是很本能的情感,她們說:“這個時候,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名醫生,必須要盡一份力。而且,在異國他鄉,這些家屬、這些遇難者,他們肯定也需要同胞的關懷。”

這樣的事蹟,放在任何國家,用任何眼光衡量,都叫人稱讚。她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學生,其中三位是普普通通的中國公民,並沒有刻意的要維護什麼形象,只是非常真誠地想要為同胞提供幫助。如果只是日常,也許不會有哪個媒體去關注這些中國學生的真實面貌,她們的形象散落在各種“出國留學”“出境遊”的模糊群像中,與各種“中國人素質”的刻板印象捆綁。

事故只是極端情況,由此促發了許多閃亮壯舉,但我們恰恰因此看到了最真實的人。7月5日,當巨浪來襲,河南信陽小夥子張皓峰將女友送上救生船後,並用自己的衝浪板救下一對老夫妻,隨後又把自己的浮力球讓給船員,在經歷九死一生的困境中,直到次日早上他才獲救。有人說這是“現實版的泰坦尼克號”,在很多人印象中,面臨生死之際還能保持秩序、保護弱者,那是“英國紳士”的表現,但我們並沒親眼見證“泰坦尼克號”,卻親眼目睹災難來臨時,像張皓峰這樣的中國小夥如何捨生忘死地去幫助、去拯救他人。

相比於日常,災難事故中的各種表現,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國民性”。一直以來,有一種關於中國人“國民性”的論調認為,如果泰坦尼克號在中國沉沒,中國人可能都會你爭我搶,老人、婦女、兒童可能都不會獲救,但是,事實證明並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在公開的討論中,“國民劣根性”的說法張口就來,已經成為不經思索的陳詞濫調。當我們討論中國人的精神時,到底是停留在上個世紀的眼光,是選擇戴上洋眼睛,還是自己去真實地觀察、切身感受,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也是人口大國,今天,世界各國遍佈著中國人的足跡,相應的,中國人的形象會被不斷放大,被各種解讀。關於中國人的形象問題,不同的文化、觀念、國情都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尤其是在一些刻板報道中,中國人出國在外的各種行為舉止,會按照一些刻板成見加以描述,在一些模糊的群像中,我們會感覺畫面中的那些中國人愛爭、愛搶,其實回到現實中他們也許很善良、熱情,有的人說話嗓門大,但在利益攸關甚至生死攸關時刻,卻會最先想到別人。

這次事故中,感人的事蹟還有很多,甚至許多的故事已經淹沒,沒有得到發掘、報道。這四名武漢研究生,河南小夥張皓峰,他們不是個例。在汶川地震中,許多志願者捐錢捐物,奔赴災區現場進行救援;在天津港事故中,大批市民志願獻血,不眠不休照顧傷員,這些閃亮的故事中,都是你我一樣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他們身上展現的都是真實的中國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