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軍,那些不得不說的事②擁軍不只是送慰問品,也毋須扎堆進軍營

擁軍,那些不得不說的事②擁軍不只是送慰問品,也毋須扎堆進軍營

有年“八一”前夕,一家單位的領導找到我,問我和當地駐軍某部的領導熟不熟,他們購買了一些豬肉和米麵油慰問品,希望我幫牽線搭橋,去這家部隊慰問。

說實話,我和這家駐軍領導比較熟,但我沒有幫他們牽這個線。為什麼?因為我不贊成一到“八一”,就必須要進軍營慰問;也不贊成,一說慰問,就只盯著駐軍官兵;更不贊成,擁軍舉措只有慰問和送慰問品。

我不贊成一到“八一”就要進軍營慰問,是因為軍隊調整改革後,部隊一門心思抓備戰謀打贏,如果地方慰問在這個時節扎堆而來,部隊一味的迎來送往受不了。據我瞭解,他們要我幫聯繫的這個部隊,因為建團歷史悠久,戰爭年代功勳卓著,因此,每年“八一”,都是當地擁軍單位最青睞的慰問對象。最多的一個“八一”,前前後後有二三十家單位提出慰問請求,其中還有好幾家要求和部隊官兵聯誼聯歡。

對此,部隊領導左右為難,很是頭疼。畢竟人家是一片好意,如果拒絕,會傷了愛軍擁軍的這份熱情,答應吧,又適逢夏季駐訓,官兵們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這麼多家都接待的話,“八一”前後陸陸續續一週的時間都接待不完,而且如此迎來送往,部隊的正常工作必將被打亂。

我不贊成一說擁軍慰問,就只盯著駐軍官兵,是因為我們既要關懷駐紮在本地軍營的子弟兵,也不能忽略在外服役的本地子弟和他們的家屬,以及已經解甲歸來的退伍兵。他們自從曾經參過軍,或者因為家中有人去當兵,就對這個專屬於軍人的節日有了一份特別的感情。本地參軍的孩子雖然去了遠方軍營,但他們的家鄉和親人在這裡,他們一樣需要家鄉政府和人民的關懷,而本地的退役軍人曾經為國防和軍隊建設貢獻了青春和熱血,也希望家鄉政府和人民不要忘記他們。

假如在某個“八一”,如果擁軍單位在一窩蜂地慰問駐軍部隊的同時,也想到了在異鄉軍營服役的本地孩子,如果說近幾年本地孩子參軍去往部隊的方向多,一一慰問不過來,那麼,就選一兩個相對比較艱苦的地方,組一個小小的慰問團,去那裡的軍營慰問一下,我想,這份來自家鄉的慰問,必將使他們深受感動,永生難忘,從而更加堅定他們繼續紮根軍營建功立業的雄心。

或者,在慰問完本地駐軍之後,再從當地軍屬和退伍兵中,篩選一些表現突出或生活遇到困難的家庭前去慰問,那麼,這份關懷不僅感動溫暖了他們,也會向世人表明,不僅在役的軍人光榮,軍屬和退伍兵也一樣受尊崇。

我不贊成擁軍舉措只看重走訪和送慰問品,是因為我們的軍人還有比慰問品更重要的“三後”需求,這“三後”,就是“後院”、“後代”和“後路”。軍人的“後院”,無非是指家中的父母和妻兒。軍人參軍走後,父母身體傷病,或者遇到經濟困難和其他難題,還有軍人成家後妻子隨軍的工作安置,或者在單位值班加班時的酌情照顧。軍人的“後代”,是指軍人子女的入托入學問題。軍人的“後路”,是指轉業復員時,地方的接收安置和就業創業扶持問題。

這“三後”問題,一直以來是許多現役軍人心中的牽掛和最迫切的期盼,也是最能影響部隊軍心士氣的問題。如今,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部隊的各項物質保障也在水漲船高,官兵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不缺雞鴨魚肉和米麵油等主副食品,因此,我認為,地方擁軍時,與其錦上添花到部隊送慰問品,不如雪中送炭,下大力為他們解除“三後”之憂。

可惜的是,一些地方的年度擁軍安排,仍然只把“八一”和春節進軍營慰問作為重頭戲,一到這個時候,當地領導非常重視,幾大班子分頭帶隊深入駐軍部隊,送官兵吃用的慰問品,熱情洋溢地與部隊領導座談,可是,走訪慰問結束後,部隊反映的隨軍家屬工作問題、子女上學問題,本單位轉業到當地的幹部工作安置問題,甚至部隊需要求助地方解決的其他問題,卻依然如故,甚至沒有了下文。

對此,我還想打一個比方。如果,把軍隊建設比喻成一棵參天大樹,進軍營慰問官兵就如往這棵大樹的枝葉表面澆水的話,那麼,幫助解決困擾部隊建設發展的一些現實問題,認真落實好各項優撫政策,妥善解除軍人的“三後”之憂,就是在為這棵大樹的根部鬆土施肥。

也許,做在枝葉上的表面工作好做,也搶眼,下在“根子”上的功夫難做,一時也未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卻是這棵大樹滿樹枝葉需要的養份,也是這棵大樹強根固本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