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街头历经磨难,一次偶然使她家喻户晓,徒弟:你是我亲姐!


她叫郑玉荣,36岁,是个盲人,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在雪野里,幸得养父郑学忠将快要断气的她捡回了家,养父母膝下无子,将她视若己出。在她8岁那年,养母说出了她的身世,并告诉她:你要学一门生存的本领,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你一生,人要活好,就得靠自己。之后她跟着磁带学河南坠子戏,一年后,小有所成。不幸的是,12岁那年养父离世,13岁,养母也撒手人寰。无依无靠的她被迫上街卖艺,四处流浪,勉强养活自己。

他叫冯国营,36岁,河南鲁山下汤镇乱石盘村人,双目失明。家中父母都有残疾,兄弟三人也只有大哥冯国生身体健全,大哥为了照顾这个特殊的家庭,决定终身不娶。为了减轻大哥身上的担子,他跟了一位老艺人学说书,颇有天赋的他学得既快又好,加上拉的一手好弦子,没几年便在圈子里有了名气。在说书生意的旺季,他时常能获得一些邀请,一场下来也有二、三百元的收入,所以在大哥眼里,这个弟弟是个能人,谈起他,总是一脸的自豪。

2003年,郑玉荣和冯国营在一次庙会演出中认识了,当时她们相隔不远,各自卖艺。不知哪位观众见他俩特色相近,就建议她们合作了一个曲目,没想到她们的合演赢得了阵阵喝彩声。从此,两人结伴演出,闲下来也一起排练,相互指点,后来干脆成立了“鲁山县玉荣曲艺说唱团”,结束街头卖艺,专门从各大戏班的班主手上拿一些场次,登台演出。在这期间,她们也对彼此产生了好感,感情上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年后,两人喜结连理,并相继有了一对健康的儿女。但这时随着时代的演变,看说书戏的观众越来越少,尽管夫妻俩每天演练,准备了很多节目,可是登台的机会少得可怜。而一双儿女渐渐长大,每天的开销都在增加,不得已,夫妻俩重新走上了街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是被一个主题为“‘曲艺圣地’马街书场千年民俗永不落幕”的文化沙龙主办方邀请到河南省戏曲声音博物馆进行演出。舞台上,郑玉荣身着黑色旗袍,手拿简板主唱;冯国营穿灰色长衫,提一把坠胡伴奏。两人神情庄重地表演了一段传统曲目《大明英雄会》,在接近一个小时的表演中,一个唱腔华丽,一个琴声悠扬,剧情铺开流畅、自然,全没有一点生涩和错误。

表演结束,她们不仅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就连博物馆馆长连晓东看了也是赞不绝口:“这姑娘的表演太像我们河南坠子大师刘宗琴了,真情流露,感动。”更令她们意外的是,现场的表演艺术家魏俊英亲自到后台看望她们夫妻,对今天的表演不吝溢美之词。自从这天起,她们夫妻的演技和曲折经历开始流传开来,在当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提起这对夫妻,人们总要面露敬重的神色。


第二场表演后,现场有一位叫杨明明的盲人小伙,听了郑玉荣的演唱被深深打动,非要主办方给引荐认识。两人相见后聊得很投缘,让郑玉荣惊叹的是,这小伙子的经历跟自己竟然如出一辙:也在嗷嗷待哺时被父母遗弃在雪地里,也被好心的养父收养,同样从小听磁带学唱河南坠子戏。此次相见后,明明执意要拜郑玉荣为师,她也爽快地答应了,并在后几场的表演中,带着徒弟一起登台演出。

她们在台上的配合出奇地默契,这样几场演下来,就有人说:“这两人不但长得像,举手投足也很神似,不会是姐弟俩吧。”一开始她们没在意,后来听得多了,也起了疑虑,于是就去做了鉴定。结果一出来,两人果真亲姐弟,那一刻,明明抱着姐姐痛哭流涕:“我以为这世上除了养父再没有亲人了,没想到我还有一个姐姐,你是我的亲姐姐...”而郑玉荣的心里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姐弟相认,悲是父母的狠心。

这次演出结束,姐弟俩请求主办方和当地晚报的记者帮助她们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姐弟俩一致表示:尽管有时候心里挺恨他们的,但毕竟是给过自己生命的人,不管怎样,如果他们尚在人间,还想尽一尽作为儿女的孝心。


明明的出现,使得冯国生照顾的大家庭里又多了一个成员,在被问到会不会因此加重身上的担子时,他说:“自从弟妹过来后,我的担子已经不重了,她虽然眼睛看不见,心里却有一盏明灯,在我看来没头绪的事,她都给梳理得清晰了,至少心理压力没有了;再说侄子侄女也特别懂事,非但不用我操心,还能替我不少的手脚,担子已经轻多了。”图中从左至右依次为郑玉荣、冯国营、杨明明、冯国生。在此慕楓也祝愿这个大家庭点亮生活,携手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