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去旅行,我却在家里思考旅行的意义

别人都去旅行,我却在家里思考旅行的意义

这个冬天的北京很特别,一场雪没下,到了春节,也几乎听不到任何的鞭炮声。现在的年味本来就已不足,没有了鞭炮声,年夜饭的餐桌与平日里又没什么区别,加上亲戚越来越远,走动也比较困难。原来我们心中的那个年,已经渐行渐远。

1

看到新闻里说,今年春节有五千多万人出国旅游,如果加上国内旅游的,破亿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数据我信,甚至觉得有些保守。就拿北京举例。都说过年期间的北京是一座空城,真是典型的拍脑袋言论,春节期间恰是北京旅行的高峰,各个景点都是人满为患,怎么就空城了。

出国旅游更是成为过年的新常态,以前年轻人如此,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了过年出行的队伍。一个朋友感叹,以前过年时是自己走,现在最大的变化是终于说服父母一起走。以前是国内游,现在带着父母出国游。

一个同学在政府机关工作,一直到年三十才放假。他没有选择回老家过年,也没有老实在家休息,而是带着老婆孩子登上了南下的火车,一家人的年三十就是在火车上度过的。

这也算另一种新常态。

我是一个反高峰出行者,长假一般都选择短途或是干脆不出门,这个时间可以好好读读书,让身体休息一下,还可以做下淡季出行的规划。可你要问看着别人都在全世界的秀照片,会感到不安吗?

不会,只要别打开朋友圈就行了。

我在这个假期选择了休息,不出门,也没回老家。读书、看电影是假期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选择有些不符合节日的气氛,可是看到新闻里说上海迪士尼初二的入场人数破了历史纪录,一些进不了场的人在门外拿着票喊退票。这样的节日气氛,还是不体验为好。

其实很多人对于节日出行,多是为了出行而出行。很多时候的旅行,本身就是一件目标性不强的事。只要没去过,又好玩,哪都行;只要在路上,管他前面路在何方。

大部分人的旅行目的地,是不会再去第二遍的。难道很多地方去过一次就不值得再去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没去过的地方更多,哪能把时间浪费在同样的地方两次呢?

这就是旅行的真相,我们就像饥渴的海盗,想着把海洋上所有的岛屿扫荡一遍,就算没有任何收获,也可以傲娇地说,那个地方我去过,没什么意思,千万别去。听者的眼睛里荡漾出羡慕的光,自然不能只意会表面意思,他们羡慕你可以这样轻描淡写,是因为你去过了。我没去过,连轻描淡写的资格都没有。

这哪行,我也得去,就算真如对方所说,也有了向别人轻描淡写的资格。这,也是一种收获嘛。

阿城在他的散文中讲过一个故事。清咸丰年间日本一些崇拜中国文化的学者组了一个旅行团来北京观光休闲,以修景仰,这天吃过早饭,出门闲逛,不料满街到处的屎尿,苍蝇嗡嗡盘旋于头顶,似乎闻出他们不是本地人,于是格外青睐。脏水更是出了门就泼,垃圾沿着墙边越堆越高。

这些日本学者受到了一万点伤害,有的回去后不再研究汉字,有的甚至还自杀了,真正做到了眼不见为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门旅行,最重要的是,千万别期待太高。

别人都去旅行,我却在家里思考旅行的意义

2

有时候旅行的乐趣又在于不走寻常路,那种体验,比计划好的更多了一些刺激与新奇。这样的方式年轻人很喜欢,因为更自由、潇洒,去美国自驾,去澳洲冲浪,去南极逗企鹅。

一个读书群的朋友向我们分享了她20天南极旅行的照片,羡慕得我等多读了几本书的人不要不要的。她说她是穷游的,先飞到美国,再飞到南美的阿根廷,最后从阿根廷的最南端登船,七天后才到的南极圈。土豪都是直升机飞到南极。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起这一趟的价格,“20多万吧,还算便宜”,她如此云淡风轻地回答。

听完她的经历,有人总结:有钱,有闲,又不走寻常路,这样的旅行才是财富的试金石。

别人都去旅行,我却在家里思考旅行的意义

3.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越来越多的人的普遍心理,这不仅意味着眼界的开阔,更是生活品质提高的一项参照,经常旅行,说明生活水平高,表示我是有生活追求的人,这是每个人心中的默认选项。而一个只知朝九晚五,围着家常里短的人,就像现在还在说房价会跌的人一样,被认为是没有眼光的人。

此外,工作压力与社会环境的压迫下,旅行也成了释放压力的一个快速排泄口。一年要不出门旅行几次,这一年工作生活上绷紧的弦似乎就会断了一样,给心弦减压,使旅行变成了一剂心理良药,先别说此药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来说药效如何,只要服下去,起码心理的紧张到是暂缓了。

再回到工作的氛围里,那种“老子真TM不想干了”的心理也会少了许多。毕竟,没钱,哪也去不了的。

旅行就像一块试金石,财富的多寡,心态的好坏,阅历的丰浅。一场又一场的旅行,正在慢慢揭晓答案。

别人都去旅行,我却在家里思考旅行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