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与平时成绩到底相差多少?

很多家长都会碰见这种情况——平时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一到考试就考的不理想,许多人都说这是紧张吗,但是也进过了相应的心理辅导,收获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那么,很多家长都有一个疑问,孩子的平时的考试成绩和高考的成绩到底会相差多少,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参考值?


高考分数与平时成绩到底相差多少?

高考是孩子一个重要的转择点,家长们对自己孩子在校期间的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到底相差多少,都希望能够有个底。

高考分数与平时成绩到底相差多少?

高考与平时考试的区别

想要知道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有多大差距,首先需要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所在。

高考分数与平时成绩到底相差多少?

出题人更加严格

中高考等大型考试在中国非常重要,因此在中高考的试卷的出题人也是由各大名校的老师出题,但是我们平时考试的试卷大多是由本校教师自己命题的。各大名校的教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够准确的把握各个年级的经典题型。但是平时的试卷的出题人,即使进行所谓的押题,但高考出题组也有反押题的措施。

考试目的不一样

高考题原则上不出怪题、偏题,更不回避“必考点”,但却在命题角度、方法、题型上下功夫。高考题通过“攻击”学生群体性“软肋”来突出“选拔性”。换句话说就是那些让大多数学生感到为难的题恰恰抓住了多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短处,而其目的正是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评分规则不一样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的是把考生按成绩分层,便于高校挑选。平时的测验或模拟基本上是测试性考试,目的是检测掌握知识的程度,查缺补漏。因此,没有深刻领悟、精做与高考平行的选拔性试卷,就常常会在高考中丢“不该丢”的分。

考试性质不一样

高考一张卷就能定乾坤,为国家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关键就在于它通过“必考点”和“易考点”的综合选择来命题,能比较准确地考出学生的真实能力。而平时的考试一般是考查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

高考分数与平时成绩到底相差多少?

那么,为什么平时考试与高考成绩存在差别呢?因为平时考试试题的命题角度与高考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命题的形式、题型、知识点有相似,但是从题型的新颖程度、立意角度等来看,平时考试与高考还是有较大差别的。

高考成绩与平时考试差距大

网友:好像差距比较大,我从准重点直掉准二本。

高考奋斗的目标不明确

“我想考上大学”“我想考上名牌大学”只不过是一种笼统而泛化的高考目标,对潜意识学习潜能的刺激力度不大,高三总复习更需要一个恒久、量化、清晰、明确、具体的高考目标牵引自我潜意识去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建立强力的高考奋斗目标。

主线复习进度未能紧跟老师的复习战略

在高三总复习中,完全撇开老师的复习安排独立搞自己的复习计划是最容易多走弯路步入歧路的行为,这方面惨重失败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就连自学能力极强扎实全面的高考状元们都以亲身的教训再三告诫同学们:自己的复习小计划一定要服从老师的大计划,千万不要甩开老师另搞自己的一套。

不善于制定科学的计划

时间安排不当,缺乏计划,自我复习漫天撒网,没有阶段性复习目标。或者自我支配时间安排过紧,缺乏弹性、机动性。紧跟着老师走是“大锅烩”,自己的计划是“小勺喂”,“大锅烩”要吃饱,“小灶菜”要喂好。制订一份弹性的小计划是每一位考生应切实考虑的。

没有积极的学习心态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演员大脑的特定部位贴上微电极,然后按内容不同要求演员们表演各种电影情节。当他们演出与灰色、无精打采、消极、沮丧、愤怒有关的情节时,实验监测仪显示脑啡肽的含量随之降低,当剧情进入欢乐、健康、愉快、喜悦、自信的内容时,脑啡肽的含量也随之上升。脑啡肽是调节学习心态的天然快乐剂。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大脑分泌脑啡肽的增加。不要总是纠结于某一次考试的分数,要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考试。

忽视各科复习中的客观增分规律

成绩的提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各科记忆知识的梳理成网,分类解题收获的总结积累、文科复习注重知识的反刍,理科复习侧向思维迁移……遵循各科的增分规律去用功复习,就等于找到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高考分数与平时成绩到底相差多少?

在校期间的考试还是和高考成绩有较大的出入,平时的考试仅仅只是教师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已,但却与高考的题目难易度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校期间,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模拟考,一般来说,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与高考的成绩相差不大,因此也受到老师的重视,而二模以及后面的三模则更像是一种筛选。

高考一般比一模成绩高一点

网友:正常来说都是高考成绩比一摸高至少几十分吧,我自己就比一模高了二十分左右,一模过后还会系统复习,做各种试卷,考多次试的,应该有认真复习的肯定有所提升啦!

树立自信心

不管你现在是成绩如何,别忘记每天都带着信心起床。不论个人情况怎样,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同学基础扎实根底深,不论高考如何变,都能游刃有余;有的同学思维灵活敏捷,理解能力强,对创新的考题尤为适应;有的同学阅读面广,视野开拓,心理素质好,抗挫能力强,善于超水平发挥。不管怎样,在高考前夕,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看、多想、多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激发自信心。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的话,那么丢失信心就一定会导致失败。很多成绩优秀在同学在高考中失利,他们不是输在知识能力上,而是败在信心上。

积极的情绪

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生活中,情绪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像染色剂,使人的学习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婆婆非常疼爱她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均为小贩,一个卖雨伞,一个卖布鞋,这个婆婆晴天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小女儿的布鞋卖不出去,整天泪流。后来一位先生开导她说:“我为你感到高兴。晴天您的大女儿的伞卖得好,雨天小女儿的鞋卖得俏。”婆婆听后,脸色马上转阴为晴。这个故事说明: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情绪就不同,结果就两样。在情绪紧张的时候,听听轻音乐或伸伸手,弯弯腰,或漫步户外,或与同学聊聊天,讲讲趣事。考场上可做做深呼吸、望望窗外。

自我质辩

自我质辩是心态自我调整的良方之一。比如,有“离高考越近,便越担心自己能力”的忧虑的同学,不妨进行如下自我质辩:自问:这种担心必要吗?自答:毫无必要,平时自己一向学习认真,虽不十分优秀,但只要认真做好考前准备,正常发挥,这次考试完全可以考好,根本不必为这无端的担心而苦恼。又问:这种担心有利吗?自答:没有,它有百害无一利,它松懈人的斗志,转移人注意目标,若不及早排除,到考后将悔之晚矣。再问:我该怎么办呢?自答:最要紧的是对考试充满自信,要有条不紊的地组织复习,扎扎实实地做好考前准备。通过这样自我质辩,心中的担忧也就化解了。

积极的暗示

积极暗示能强化自己的信心,消除烦恼。消极暗示会降低人的信心,徒增忧心。考生在考前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积极暗示,自我打气。“我行,我一定行”“我潜力大”“我进步大”“我喜欢挑战”。通过良好的自我暗示,可以驱散忧郁,克服怯懦,恢复自信,激发兴奋点,把自己的心态、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坦然面对现实

四川一位理科状元说:“我在考试时有点紧张,但是我想,这样的考试每个人都会紧张,谁在考试时调整得快,谁就能考得更好。结果,我坦然面对紧张,我得到超常发挥。”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无论你将来遇到什么样的顺境或逆境,都能够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一定能够收获人生最美好的果实。

高考分数与平时成绩到底相差多少?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经历了这个阶段也就收获了成长。不要对高考抱有恐惧害怕的心理,现在是高三学子们最后的复习阶段,二轮复习已经开始了,扎扎实实复习,做到无憾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