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我们人类上班、追公交、挤地铁、熬夜改PPT都是为了生存;动物在严酷的自然界谋生,也要筑巢、求偶、觅食、逃跑……日子听上去也够心累的,但生活不都是如此枯燥。

它们有时也会来点休闲娱乐,做出一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比如说给自己找点乐子……

比如: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上面这些动物是在玩耍吗?还是在打架?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不妨先看看对“玩耍”要如何定义。

怎么才算是玩?

当我们看到动物在“欢快”地跑跳打滚,或许就会以为它们正在玩耍。但其实未必是这么回事。

比如一只狗或一只猫转着圈追自己的尾巴,有时确实是在跟自己闹着玩,但也可能是因为它的尾巴受伤或者发痒、以及肛门附近感染疾病等并不舒服的缘由。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正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为避免研究时想当然地乱猜动物的感受,动物学家把动物的玩耍、嬉戏统称为“玩耍行为”,并给出了明确定义:必须是动物在没有疾病或外力强迫时的自发行为,才叫玩耍

而马戏团里摇头晃脑的大象、钻火圈的老虎,由于这些表演都是经过人为训练的,不管看起来有多欢快,都不能叫玩耍。

和人类一样,许多动物也喜欢和同类一起玩耍。那怎么分清它们到底是在闹着玩,还是拼死拼活地打斗呢?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分辨,因为在类似打斗的游戏中,参与者并不会把自己的战斗力完全释放出来,而是有所收敛以避免伤害对方。

比如猫科动物会缩紧爪子,相互撕咬时只是轻轻衔住对方的皮肤,并不用力下嘴……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在游戏的时候,参与其中的动物们会用一些额外的信号来交流。比如有些猴子会通过眨眼、打手势来邀请同类一起玩,狗和狮子通过弯腰拱背,牛马则通过尾巴的摆动和嘶叫来向同伴发出信号。

这种邀请信号甚至会动用信息素,比如从正在玩耍的黑田鼠身上提取分泌物,涂抹在它的同类身上,后者往往也会开始玩耍起来。科学家猜测,黑田鼠玩耍时可能发出了一种化学信号,“邀请”同类一起来玩。

玩是相当重要的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成年后的动物如果有空也会玩耍一番,比如这只在雪地里打滚的棕熊。

与成年动物相比,动物在幼年时期的“玩心”往往会重得多。一般认为,玩耍可以促进它们的身体发育,未来所需的生存技巧、捕食技巧也能从中得到练习——比如马驹喜欢撒开欢儿奔跑、跳跃,北极熊幼崽会反复演练游上岸、跳下水的动作,猩猩、猴子的幼崽则喜欢到处乱爬。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草原狐幼崽在玩耍

有研究表明,越是出生时身体弱小、活动能力差的动物,越需要在玩耍中锻炼和成长。灵长类、鲸豚类和大象等头脑发达的动物,在小时候也会有更多的玩耍行为,而且总会琢磨新玩法。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未成年麋羚通过相互追逐跑跳的玩耍,促进身体发育,尽快练就飞毛腿。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用鼻子喷泥汤的小非洲象。大象这样高智力的动物,幼年时的好奇心也强,会在探索性质的玩耍中开发智力。

当动物身边出现什么新东西时,它们往往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探索:先是在远处窥视,然后凑上前来小心翼翼地抓、摸、咬、嗅,确定没什么危险之后就把它当成了玩具,直到失去好奇心后再丢到一边。这种“先礼后兵”的玩耍行为,其实是动物适应新环境、了解新事物的重要手段。就连智力或许没那么高的动物,也会对周围的新东西展开一番试探。

比如鲨鱼会用嘴尖触碰研究人员的探测器,人工饲养的陆龟、蜥蜴也会反复摆弄展缸里的小球。至于它们仅仅是做一番检查,还是从中享受到了玩耍的乐趣,就不好说了……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在鸟类中,乌鸦素以好奇心强著称,在人类社会里总能找到各种新鲜玩具。

一起玩才最好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两只小象在玩耍

与独居动物相比,群居的动物从小就有更多玩伴,能和年纪稍长的同胞兄姐、或是并非一母所生的小伙伴们一起玩。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两只猕猴幼崽在水中玩耍

尤其是一胎一崽的黑猩猩、猕猴等许多灵长类,它们幼时的玩伴往往跟自己没多少亲戚关系,能不能玩得来要看缘分——科学家发现,这些灵长类的幼崽通常具有玩伴偏好,也就是某些幼崽彼此之间的玩耍要比跟其他小伙伴动作更亲密、时间更持久。

这有助于它们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友好关系,甚至可能把这种友谊延续到成年之后,在觅食和争夺群内地位时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在群居的食肉动物中,玩耍还是确定社会等级的重要手段,比如狼崽们的玩耍,可以决定它们成年后在狼群中的地位。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年轻的雄性长颈鹿,经常和同龄小伙伴在一起玩闹打斗,不过它们的友情恩怨只持续到离群为止。

乌鸦、渡鸦和喜鹊等喜欢群居的高智商鸟类,虽不讲究等级制度,但也喜欢跟同伴找乐子,比如玩恶作剧:偷偷摸摸跳到同伴身后,用嘴拽一下对方的尾羽,再赶快逃开。虽然从鸟类的脸上看不出表情,但看它偷偷摸摸的样子,也能想象出它内心的坏笑。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细尾獴的家族中,几乎所有幼崽都是头领夫妻的孩子。其中一些在成年后还会继续留下,幼时玩耍中形成的关系会决定它们在群里的社会地位。

对我们人类来说,玩耍时大脑会产生“奖励信号”,这是一种被称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能使人产生精神愉悦的感觉,压力也得到了发泄——这也是为什么电子游戏如此受欢迎。在动物身上也是一样,玩耍行为可以缓解它们紧张、焦虑的心情,在劳累之后更快恢复精神。动物还会通过各种信号来增强玩耍的乐趣,比如鼠类、灵长类在玩耍时常常会发出高亢的叫声,就像我们玩游戏时大喊大叫、笑声不停。

被玩?算了吧

在人类社会里,总有一些喜欢伤害别人来取乐的“极品”,而动物世界更是如此。像乌鸦喜鹊那样同类之间的恶作剧倒还无伤大雅,更要命的是强者凭借压倒性的力量优势,把弱小的动物当成自己的“活玩具”。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比如猫在吃掉一只老鼠之前往往会玩弄半天,哪怕是在自己很饿的情况下,也会把捕到的老鼠一次次地放开再抓住,多次往复。直到把老鼠弄得筋疲力尽、精神崩溃,它才使出致命一击……这除了练习捕猎技巧,也是为了降低老鼠拼死反抗、把自己咬伤的风险。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海洋中聪明又贪玩的虎鲸,只要有兴致就会把遇到的弱小动物当玩具,不为吃只为玩,也不在乎它们能否承受自己的巨大力量。

科学家曾记录到一头虎鲸就像“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把海面上抓到的一只鸬鹚抓了放、放了再抓住,至少6次。最后,它甚至叼着这只鸬鹚送给别的虎鲸玩,而后者也欣然接受……就连海狮、海豚也时常沦为被虎鲸抛来抛去的“沙包”,虽然虎鲸不一定把它们当做食物杀死并吃掉,但这些劫后余生的海狮、海豚恐怕也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吧!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这张照片中,虎鲸把捕获的食物扔到空中,是为了给幼崽做示范。图片来自:dailymail

动物们这么会玩,这么爱玩,就没有玩脱了的时候吗?呵,跟人一样,可多了。

玩耍行为能够增强动物的适应能力,但也可能造成悲剧。比如年轻的雄性野牛、羚羊和鹿类在比试力量时,时常因为出手不知轻重而伤到对方。猴子、长臂猿在树上追逐玩耍时,也会有失手掉到地上、造成骨折甚至残疾的事情。

甚至还有人观测到一只大猩猩幼崽在玩耍时被树杈套住颈部,几乎窒息,幸亏被它的母亲及时救下。另外,沉迷玩耍中的动物警惕性降低,更容易被埋伏在一旁捕食者攻击。但总体来说,玩耍对动物的收益,要大于与之相伴的风险。

为了生存都挺累,动物也爱“皮一下”

最后,想对那些在享受暑假的用户们说:

你们玩归玩,别太嘚瑟,暑假早晚会没有的。

撰文 | 冉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