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 ——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王文杰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一个没有光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光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必须的滋养。同时,也是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呈现客体和心境之前提与要素。绘画的世界就是光的世界。光不仅勾勒出物体的形状,给人们带来色彩的消息,还透露出艺术家内心的隐秘。 无论是古典室内绘画还是近代的外光派,乃至现代绘画中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艺术,他们都在营构光、探索光、追求光,甚至解构光,只不过每一个艺术家对光的认知、感受、传达是不一样的。因为对于一个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来说,既要捕捉外在自然之光,又要传达内在人性之光。 李新月的油画正如她的名字,溢于画表的是一层温婉柔丽的内在情感之光——仿佛笼罩着朗朗的月色,柔美而宁静。她的名字和画也会使人联想起新月派诗人笔下清风徐来的江南,朦胧中略带一丝忧郁和惆怅的意境。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在杭城大大小小的一些画展上,常常能看到李新月的作品。她的画没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但是有一种吸引力和穿透力。你看到了,就能使你在画前驻足,她画中的柔光可以直抵你的心扉。 人总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体,李新月也不例外。她在自述其创作的状态时说:面对画布内心有一份蓬勃和宁静;写生时则是满怀着期待与惶恐;作画是一场没完没了的与自我的博弈,痛并快乐着;一方面她把画比作是修行,是怀着孤独的远行,另一方面则投身于开明画院、杭州女知识分子联谊会的画展和活动组织等诸多繁杂的事务,两种角色之间的切换很是自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她在绘画的历程中追求着自身的丰富与简单。 熟悉她的人,也从她的创作中看到了一种矛盾的存在。画家莫大林就说:李新月用男人的眼光观察、思考和研究世界,而用女人的心灵和手笔去描绘对象。 当然,一个矛盾体是有其主导方面的。在我看来,温和谦逊、淡定从容、素朴闲适,是她性格的主要方面。如果说画如其人,那么她的画主要体现了这份来自于内心自然流露而不造作的素雅与宁静的内蕴。她的画是有浓浓的主观情调的。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托尔斯泰说过:不是因为美才爱,而是因为爱才美。李新月对油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源出于对大自然的精神向往。她常隔三岔五外出各地,如海岛山村,对景写生;还经常与油画界的前辈画家同行,远渡重洋,到国外考察和写生。几年前,她在杭州滨江又拥有了独立工作室,陈宜明老师为她题写的“静雅轩”被装裱后挂在玄关处。画库里已堆满了她历年写生的画作,最近的作品则挂在墙上,或靠在架上。面对这些作品,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对艺术的执着和勤奋。我在她画室扫视了一圈,眼睛被她的调色板所吸引:调色板的中间擦得干干净净,四围则将每次用剩下的颜料叠得如城墙一般。最近所画的几幅静物,瓶花雍容而优雅、构图简约而丰富、色彩柔丽而和谐,可以看出其间一层层反复的覆盖和点染;那种色彩微妙的冷暖变化和神秘宁静的氛围,渗透到整个的画室空间,“一花一世界”的哲理被寓于画中。去年应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邀请,她和浙江开明画院5位艺术家赴印度进行艺术访问,采风回来后李新月画了一幅鹿野苑印象,鹿野苑是佛祖释伽牟尼初转法轮,第一次讲经说法的地方,李新月以一种朝圣的心境去觐访,而把那里所感受到的禅悦与肃穆的记忆融进了画面。这幅画让我回想到去年尼泊尔之行,我们一行人去拜谒释伽牟尼出生地——那个云雾笼罩的蓝毗尼花园,这里同样有着惺惺寂寂的气息。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李新月每天来到自己的工作室,首先是烧水、沏茶,或是泡一杯咖啡,打开音乐,惬意地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等静下心后,再开始到画架前动手作画,很有仪式感和小资情调。她把日子营造得有滋有味,人们非常羡慕她的这种状态,认为她比专业画家还专业。而这背后当然有家人的支持和经济的支撑。她的先生就是她多年来坚持艺术创作的坚强后盾;她的母亲是她的知音,常常鼓励、推动她在追求艺术之美的道路上前行。 当然,李星月最得意、最骄傲的作品,也是她感到人生最成功的,是培养了一个出色的儿子。儿子2017年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加大师班学位,是德国艺术类最高学位,在德国留学5年,目前还居住在柏林,他在柏林接触的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比较优秀的当代年轻艺术家,他们的观念新锐。李新月和儿子的关系更像是艺术家朋友,常一起讨论艺术,这些讨论也给予她许多艺术新观念的启迪。说起这些,李新月由衷地感到一种幸福。 自从有了工作室,她开始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对写生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到自然中去对景写生固然重要,可以感受、体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但是自然造化也是一个善变的、充满奥秘的,甚至是诡异的、复魅的存在,并不是一时片刻匆匆地就能捕捉住它的灵韵和气息。所以,她想今后应该盯着一个点,带有研究性地作画,比如静下来在画室多画些静物写生。这样,造化和心源相互激荡,相互交织,相互共振,才可达到悦己悦人的效果。 很多人觉得李新月的画面有点“重”,兼指画面的色彩、构成和情感的厚重。我想,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个“轻时代”而言,这个“重”就显得难能可贵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图像的时代、浮躁和喧嚣的时代,也有人用“微时代”和“轻时代”来标识这个继文革及以前的“政治范式”和改革开放的“经济范式”之后当下的“技术范式”时代的特征。“轻快”、“轻微”也许算不上什么贬义词,可“轻浮”就无论如何是与艺术、与审美背道而驰的。我们这个时代匮乏的就是凝重和稳重。如果一幅画能让我们感到色彩和谐、构图稳重,能带给我们一些遐想后的沉思,那自然是一幅好画。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既体现了李新月一以贯之的沉稳、静思的绘画品格,也体现了她对艺术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同时让你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从画的背后和内里透出来的情感之光。这种绘画语言的“二律背反”正折射出李新月作为一个“矛盾体”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视觉方式。 艺无止境。祝愿李新月的油画创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画家 _ 李新月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员、2009 作为交流学者,受中国美术学院派遣,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回国后致力于探索风景油画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现工作生活在杭州。

携来诗情柔和色 赋得画境新月光——品读李新月的油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