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橋上,品嘗吹了千年的風


灞陵橋,位於甘肅渭源縣城南,渭河三大源頭之一的清源河上

灞陵原為古縣名,在西安市東。 漢文帝9年,在其地築灞陵,並命為縣名。

此橋始建於明洪武元年,最早是座石木平橋, 現存的是八十年代拆舊重建之後的橋。

明大將徐達與元將李思齊曾在此激戰。 元軍守渭源城,拆渭河橋阻敵,徐達在木籠中裝石投入河床,壘成橋墩,建橋成功,元軍被迫投降。之後徐達將此橋命為“灞陵橋”。

橋全長40米,廊房15間,跨度27米,高15米。

橋身為木質結構,純木懸臂、紫紅色曲拱單孔廊橋

橋從兩岸橋墩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壯圓木縱列11組,逐次遞增凌空騰起。 橋身由最早的單梁變成了疊梁。

橋兩端各有寬敞捲棚橋臺與橋身相連,既為通道,也是廳間。 橋頂琉璃瓦屋面,晴能遮陽,雨能流淌。 四角鬥起,脊聳獸飛。

清詩人楊景熙曾題:“閒眺城邊渭水流,長虹一道臥橋頭” 灞陵橋確實有如長虹臥波,蛟龍橫臥。

啟功先生的題字

唐胡曾: 原頭日落雪邊雲,猶放韓盧逐兔群 況是四方無事日,灞陵誰識舊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