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
中國共產黨97歲華誕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近百年的崢嶸歲月中,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
四十年來,堅持實行改革開放這個重大決策,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浙江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較之兄弟省市,浙江的改革紅利更為豐厚,也包括體育領域。
四十年來,浙江體育以堅持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政策為抓手,收穫了令人引以為豪的卓越成績。自1984年以來,浙江是獲得全國“屆屆有奧運金牌”殊榮的兩個省份之一;作為民營經濟發祥地之一,以體育製造業、運動休閒業、健身服務業為代表,浙江的體育產業走在了全國前列;浙江的全民健身工作,從場館設施、國民體質、社團組織等多個維度的發展進步,極大地提升了民眾的品質生活,成為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註腳。
為總結浙江體育改革開放的經驗,呈現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本報從今天起推出“浙體育,風雲激盪四十年——浙江體育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特別報道 ”。這組報道將持續進行到今年年底。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採訪與報道,進一步堅定浙江體育實行改革開放的信心,進一步傳承與弘揚改革開放的精神!
改革開放之後
有這樣兩位浙江人
她
見證、經歷了中國女排的崛起
是當之無愧的功臣之一
他
謳歌、傳遞、弘揚了中國的女排精神
作家魯光:《中國姑娘》是這樣誕生的!
時光回溯
37年前的1981年。北京體育館路上的人民體育出版社,多少雙眼睛直勾勾盯著。來了,來了,飄著油墨香的新書出版了。不算厚,總共也就七萬多字。
第一次印刷,3萬冊。早就預訂得差不多了。車子出了出版社後,半路又被“攔劫”了一部分,真正擺上書櫃的寥寥無幾;很快,正在召開的全國婦女大會,一下子又要了2萬冊。
一時,洛陽紙貴。火速加印。誰也想不到,之後幾十年間,這部報告文學長盛不衰,成就了歷史經典。這究竟是怎樣一部不朽的文學著作?
它的書名叫《中國姑娘》,作者魯光。
中國三四十歲的青年應該都記得,大多人在教科書上還與之邂逅過。這部報告文學,不啻影響了中國一代人。
01
“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浙江永康。遠處險峰石壁、山石嶙峋,近處綠水青山、風光旖旎。著名的方巖景區附近,有一座獨門小院,這便是“五峰山居”。主人正是魯光,中國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
這裡是他的故土。暮春的午後,當我們走進這座小院時,年屆耄耋的主人健步迎將出來。頭髮已灰白,精神仍矍鑠。沒錯,有著一股體育人特有的英武之氣。
回眸過往,無論如何繞不開中國女排。說到中國女排,魯光的眼睛亮了、話匣子大開,彷彿一下子回到了近四十年前——
1980年。魯光時任國家體委宣傳司教育處處長。他還有一個身份:業餘作家。魯光關注中國女排許久了。那幾年,主教練袁偉民與女排姑娘心氣都很高,勁兒也足,已經在世界賽場上嶄露頭角。而中國剛剛經歷了一場浩劫,處於彷徨之中,百廢待興,亟待一種精神提振信心。冥冥之中,魯光感到這幫女排姑娘與中國的命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1982年11月,印度新德里,魯光(左三)與中國女排姑娘合影(資料照片)。
是啊,此時此刻,是何等盼望中國女排的崛起!早在之前的十多年,兼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賀老總說過: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他是帶著遺憾走的……魯光的“冥冥中”,與北京大學的莘莘學子不謀而合。當年,北大邀請女排姑娘做客,地點在大禮堂。結果,消息傳出,現場人山人海,甚至沒有留出一條人行通道。魯光回憶說,好多姑娘的鞋子都被踩丟了,最後擠進大禮堂的只有隊員周曉蘭。在大禮堂的臺子上,周曉蘭被眾人仰面抬起,一次次往上拋。現場,響起異口同聲、透徹天際的聲音: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一遍又一遍,經久不息。
魯光怎能不動情?他被深深地感染了。
02
“有種的出來”
魯光總想為這幫可愛的女排姑娘寫點什麼。
1980年,他來到國家體委秦皇島訓練基地。有次,聽到一個激動的聲音,“
有種的出來!”他問袁偉民是怎麼回事。袁偉民笑笑道出了來龍去脈。原來,當時國家女籃、女排都在秦皇島外訓。兩支隊伍泡在海里“打水球”,既是遊戲,又算訓練。結果,女排姑娘輸了。輸了又不服氣,於是喊話再次約戰。“有血性!”魯光暗忖。魯光回憶,當時社會輿論有一種傾向,“中國的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在魯光看來,中國運動員、尤其是充滿朝氣與拼勁的女排選手們,就不是這個樣!1981年,他應袁偉民的邀請,到湖南郴州國家女排訓練基地體驗生活,一待就是半個月。那時,生活條件很艱苦,訓練環境也不好,但姑娘們的鬥志十分高昂。在郴州期間,魯光經常與姑娘們交心。隊長是27歲的曹慧英,一堂高強度的訓練課後,老傷未愈又添新傷,常常是血淋淋的,臉色蒼白,被調侃為“祥林嫂”。
曹慧英就反駁,“祥林嫂是舊社會被迫害的,而我是自己要練的。”
留給魯光深刻印象的還有隊員楊希。訓練中,她的大腿肌肉拉傷,躺在床上起不來。她真誠地告訴魯光:“決不能讓母親來探望。如果見了這樣的場景,非得哭著把我領回家。”
魯光說,姑娘們也有樂的時候。打了教學賽,或是訓練完了,有時會集體拽著教練袁偉民的雙手、雙腳,高高地往上拋……後來他才知道,這也是姑娘們減壓的方式。素以嚴肅著稱的袁指導,讓她們既愛又“恨”,而在拋起、接住的過程中,師徒之間似乎變得更為融洽。
03
陳招娣與“三練三走”
在與女排姑娘的交往中,陳招娣是比較特別的一個。她是杭州人,浙江老鄉。“因為都是一個省的,多了一份親近感”,魯光如是說。
在魯光眼裡,陳招娣長得比較秀氣,但個性倔強,訓練場上是拼命三郎。有一次在北京體育館訓練,大家練得比較累,袁偉民問要不要加練,她主動報名。加練的內容是“喂”與“接”15個球。扔過去的要接住,接不住就算負一分,練到第9個時已經受不住了,想走。袁偉民說,你要走就走,明天開練,第一個練你!陳招娣還是堅持繼續練,練著練著又受不了。因為練不好又是負數,結果是越練越多……
“三練三走”,最後還是練完了。這個情節,在魯光先生的《中國姑娘》中,有極為傳神的描述。
陳招娣的另一段故事,則被魯光寫進了《敬你一杯酒》中。1981年,中國女排在日本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其實,早在第一局比賽時,她的腰就嚴重受傷了,只是忍著沒有吱聲,咬著牙關堅持。她說即便腰斷了,也要把獎盃捧回去。打完比賽,陳招娣已經沒辦法自己下場,即便上下車都要人攙扶。晚上,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慶功,袁偉民發現隊員少了一人。此刻,陳招娣正躺在二樓的床上動不了。袁偉民端起酒杯,蹬蹬蹬上樓給這位特殊的功臣敬了一杯酒。
陳招娣特別感動,“袁指導,謝謝”,說完就哽咽了。一晃三十年多過去,魯光早就退休了,而陳招娣已經是將軍——她是新中國體育界第一位女少將。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北京電視臺辦了檔節目,叫“魯光口述歷史”。魯光動情地講到了那段往事。節目播出後不久,陳招娣打來了電話,“我看哭了好幾次”,她最後提了個要求,“能不能把這期節目幫我刻錄個光盤”。魯光欣然應允。
同一年,魯光正好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畫展,他給陳招娣也發了邀請函。她如約而至。魯光還寫了副書法“中國姑娘”送給她.
2012年,陳招娣出席魯光畫展開幕式,魯光贈送書法作品“中國姑娘”。
沒想到,這居然是這對浙江老鄉的最後一次見面。
2013年4月1日,罹患癌症的陳招娣救治無效逝世,終年58歲。魯光說,或許出席畫展的開幕式,是招娣向老友告別的特別方式;他又聽說,逝世前不久她還專程去了趟福建漳州國家女排訓練基地會了老友。她這一輩子,於女排是怎樣的深情厚誼?!
讓魯光後悔莫及的是,陳招娣惦記著的“魯光口述歷史”光盤,一直到她逝世後才送到。而作為這段歷史親歷者之一的招娣,卻已經孑然遠行。
04
小書房與大作品
與陳招娣,與曹慧英、楊希、郎平,包括張蓉芳、周曉蘭、孫晉芳、朱玲等等,魯光與這些可愛的女排姑娘,在採訪的過程中、在朝夕相處中,結下了深厚的情愫。
當年,為創作《中國姑娘》這部報告文學,他與每一位女排姑娘,不止一次地採訪、談心。最後只剩下張蓉芳。“我給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行,就一個小時。”“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
你挺傲的,但你很拼。”張蓉芳的眼睛亮了,接著又眯成了一條縫。兩個人居然談了三個多小時。還有一位是周曉蘭。魯光與她談得很投機。最後,她甚至將日記本都拿了出來。倆人拉了勾,“只許看,不能寫,更不能外傳”。魯光花了一個通宵,讀得津津有味。
當魯光積攢起幾籮筐的素材時,他動筆了。內心,似乎有著厚積的岩漿即將爆發。然而,畢竟當時只是個業餘作家,並沒有大塊的時間。白天上班,只有早、晚的時間;住房逼仄,臥室兼書房,唯一的書桌與正在上學的兩個女兒共享。因此,只有孩子上學了、放學後女兒們做完功課,這張書桌才真正屬於作家。
那是1981年的夏天。魯光給自己定下了規矩:每天必須完成3000字的創作。完稿後,最初在《當代》雜誌發表,引起極大轟動。全國有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黨報進行連載,包括《浙江日報》。很快,人民體育出版社出了這部7萬餘字的報告文學。不久,日譯版也出版了,書名改成了《紅色魔女》,同樣引起了較大反響。魯光回憶,那時收到的讀者來信,足可以裝上幾麻袋,還有可愛的女讀者寄來照片以及求愛信。
魯光說,女排姑娘奪得世界冠軍,在改革開放之初,這是最提神的事兒。《中國姑娘》則是傳遞了這種精神,起到了催化之效。
永遠的中國姑娘
《中國姑娘》讓魯光一夜成名,他與中國女排,也由此結下一輩子的情誼。
無論是出任中國體育報社社長,還是人民體育出版社社長,他的眼睛與筆從沒有離開過中國女排。繼《中國姑娘》《敬你一杯酒》後,魯光為中國女排還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投她一票吧》《愛情,請你慢點來》,以及《中國男子漢》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兩次獲得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他的作品,被雜誌社、報社爭相約稿,彼時極少有稿費,更多是一些實物,如筆記本、鋼筆等,羊城晚報社的稿酬還有過一隻女表。
時光荏苒,三十多年白駒過隙。魯光說很欣慰,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的力量中,有著女排精神的一分子。2016年裡約奧運會期間,中國女排再次打進了決賽。恰巧是巔峰之戰,魯光外出“打的”,就連司機都十分關心結局。魯光亮了身份,又寬慰司機:“我們一定會贏回來的。”司機執意不肯收錢,只說了句:“給郎平郎指導問個好就行。 ”中國女排果然奪冠,舉國歡慶。次日,魯光應約給《北京晚報》寫了整版的文章,題目就叫《永遠的中國女排》。
女排精神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
三十多年過去
從沒有褪色
也一定將代代相傳
孺子牛精神
魯光老先生是個名人。不過,他既不高傲,也不清高。一件格子襯衣,一雙居家拖鞋,自由、隨意、飄逸。看得出,他是個豁達、樂觀、率性的老人。
魯光是個體育人,他一輩子從事體育工作;他又是個文化人,為弘揚女排精神可謂鞠躬盡瘁。不過,作為文化人的魯光,不僅僅是個作家,他還是個畫家。他調侃,自己有“三個超越”——
左手超過右手(注:魯光先生晚年習慣用左手創作書法)、繪畫超過文學、後半輩子超過前半輩子。魯光先生用左手握筆,在扉頁上題字,向記者贈送自己的散文集《近墨者黑》。
在魯光永康的寓所,最矚目的是畫室。厚重的實木做了畫案,筆墨紙硯堆了一屋子,飄溢著墨汁的清香。魯光先生是個“專一”的畫家。他師從李苦禪、崔子範,卻又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在畫案前,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潑墨繪就最多的是“牛”。與齊白石畫蝦、宋保羅畫雞一樣,
魯光是個“牛”畫家。魯光畫牛,既與他屬牛有關,更是畫家對牛任勞任怨、辛勤耕作、無私奉獻、達觀務實精神的敬仰。他還透露說,也與“魯光”筆名的來歷有關——“走魯迅的光輝大道”。這位從浙江走出的中國現代最為著名的作家,對牛有著深厚的情愫,魯迅先生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被認為是作家人格與精神的寫照。“站著是一條漢,臥倒是一座山。”而這,則是魯老對牛的精神最精煉的概括。
24年前,體壇報全國公開發行時,魯光先生創作一幅以“ 牛”為主題的畫作祝賀。
二三十年來,魯光的筆下站立起過無數頭“牛”。形態各異、神情迥異,但無一例外表現出吃苦、耐勞、奉獻的特質精神。魯光說,這也是體育精神、女排精神的化身與象徵。他認為,中國女排與中國體育都一樣,要吃得起苦、頂得住壓力,要不斷磨練意志品質,才能從一個輝煌走向更大的輝煌,從一個巔峰走向更高的巔峰。
2017年第十三屆全運會期間,魯光在天津奧林匹克博物館,向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贈送的畫作,主題也是兩頭牛。魯光說,國際體壇同樣要倡導、弘揚孺子牛精神。
(黃維)
永康,五峰山居。魯光先生與記者黃維(左)合影。
閱讀更多 紹興體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