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申「海外ICO機構對中國居民開放也非法」 疑似多家已被封

2017年9月4日最嚴ICO監管禁令之後,國內投資人對ICO依然狂熱,在賺錢效應的煽動下,投資ICO的人群數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自17年底比特幣衝頂2萬創下的歷史新高,加上“玉紅”和他的三點鐘無眠群賣力吆喝、以及一批區塊鏈項目“掛羊頭賣狗肉”,國內募資海外發行ICO,一股鼓吹投資ICO“宜早不宜遲”,走向財務自由法門的聲音,甚囂塵上。

被政策叫停後,ICO和數字貨幣交易禁而不死、轉入海外,伴隨著某些新興平臺的興起,區塊鏈風口的正熱,甚至顯示出默默重新回國的跡象。調研中,FCoin、火幣Pro、幣安、OKEx、ZB等多家交易所,全部對國內用戶開展業務,提供包括賬號註冊、數字貨幣交易等服務,大部分交易所,和正常瀏覽網頁、APP沒有兩樣,當然也有不一樣,他們沒備案。

牛市消息總是特別多,最近疑似有人大肆傳言:“7月13日開始,微信、支付寶、銀行全面封查炒幣,凍結銀行卡,針對境外服務器交易所,翻牆也不能登錄。”且傳言稱該消息來自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金融穩定處。從幣市大跌到回暖,再到目前再次跌回來,不少人認為大佬們恐慌性砸盤,導致幣市的下跌。

政策重申“海外ICO機構對中國居民開放也非法” 疑似多家已被封

雖然傳言傳的言之鑿鑿,但許多圈內自媒體人仍然將此定性為謠言,筆者不置可否,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監管這一塊的政府態度,從P2P行業可以有所借鑑。

自從6月15日號稱750億交易量的唐小僧突然倒下後,瞬間開啟了新一輪P2P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據網貸之家的數據,在2018年6月,P2P網貸行業有63家平臺出現問題,包括提現困難、經偵介入、公司跑路。而從最新數據來看,截至7月10日,本月市場已有28家P2P平臺爆雷,其中不乏老牌、知名、體量較大的平臺。而在P2P大清洗之前,也有傳言稱:年化收益率超過6%的P2P平臺都將被查。

而最近風向確實有在監管一側傾斜。先是微信支付禁止平臺、個人進行虛擬貨幣收款。筆者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截圖,稱“用戶的賬戶不規範,對欺詐行為保持警惕,如虛假訂單和客戶服務模擬”禁止轉賬動作。

政策重申“海外ICO機構對中國居民開放也非法” 疑似多家已被封

再是中鈔區塊鏈技術研究院院長張一鋒7月6日接受記者採訪,介紹了虛擬貨幣領域清理整頓工作進展及成效,表示各地搜排出的國內88家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85家ICO交易平臺基本實現無風險退出。針對相關非法金融活動的新變種與新情況,會同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清理取締措施,防範化解可能形成的金融風險與道德風險。

政策重申“海外ICO機構對中國居民開放也非法” 疑似多家已被封

7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重提ICO監管,據第一財經報道,潘功勝表示,ICO(首次代幣發行)以及各類變相的ICO,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活動,以及互聯網外匯交易平臺,涉及非法集資和非法發行證券,“是不讓乾的”。

同時強調,目前部分機構在中國國內受到打擊之後,跑到國外,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仍然對中國的居民開展業務,這也是明確為非法並禁止的。

他著重強調了要遏制增量風險,主要是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一些新業態、新產品。比如,去年的比特幣、ICO融資、現金貸等,都是在幾個月內變得熱度很高,這一塊我們要保持高度警惕。”對一些新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業態的出現,在現有法律和政策框架中,如果不符合,那麼“露頭”就打。

不過,從目前個大交易所頻頻出臺各種吸流量的新政策,根據7月10日傍晚的數據,OKEx、幣安網、火幣Pro、ZB網在內的8家交易平臺24小時的成交額在800億人民幣左右。看來“數字貨幣交易所”們對待監管的態度,比韭菜們樂觀多了。

原創區塊鏈門戶,關注區塊鏈應用場景落地、數字貨幣、市場行情和價值投資。聰明的投資者都在大象區塊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